王立群读史记之秦始皇22:秦灭燕国
内容简介
秦军攻下赵国这个强敌之后,秦王嬴政统一六国之路可以说是势如破竹,秦军很快北上逼近燕国,燕国的命运岌岌可危。燕国的太子丹曾经作为人质待在秦国,并遭受过秦王嬴政的冷遇,所以无论是国仇还是私恨,太子丹都要想方设法阻挡秦王嬴政的进攻。最终燕国的太子丹谋划了千古传颂的荆轲刺秦事件,结果是荆轲这个壮士一去不复返,刺杀失败之后秦王嬴政命大军进攻燕国,燕国一年后灭亡,因此唐宋八大家之一苏洵在《六国论》里就认为荆轲刺秦是祸事,这一刺杀事件加速了燕国的灭亡。然而王立群教授认为秦王嬴政之所以能够消灭燕国,还另有深层原因,那么谁将为燕国的灭亡负责呢?燕国究竟是如何一步步走向灭亡的呢?
全文
赵国灭亡以后,秦国的大军就摆在了燕国的边境上,这时候燕国的国君才感受到亡国的大难来了。燕国是个弱国,没有办法向赵国一样,和秦国过招。这时候,燕国又不能坐以待毙,所以燕国就使了一招荆轲刺秦王。但是刺杀一个国君,又是秦国的国君,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光准备工作就不是一年两年能完成的。实际上,这件事情的准备工作早就开始了,而主持这件事的人,就是燕国的太子,太子丹。太子丹公元前232年,从秦国逃回燕国之后就基本开始了。太子丹是燕王喜的儿子,在秦国作人质。他逃回来以后不久,他在秦国的一个好朋友,樊於期因为兵败,畏罪潜逃到燕国,太子丹就接纳了樊於期。这件事情,被太子丹的老师知道了,老师就告诉太子丹,樊於期这个人你绝对不能留,因为他是秦王嬴政及其痛恨的一个叛将,你要留了他,会给燕国带来大难。你把他送到匈奴,既可以保他的命,又不给秦国一个进攻燕国的机会,这是一个最好的办法。太子丹说,我不能这样做,朋友有难,我不能出手相援,反而落井下石,我做不出来。他的老师看到太子丹不接受自己的意见,说这样吧,我们燕国有一个人,叫田光,这个人有勇有谋,你可以找他,商量一下怎么办。然后,他的老师又提前把这件事告诉田光,田光就去拜访太子丹。太子丹就向田光问计,而且明确告诉他,秦燕两国是势不两立的,你给我想个办法怎么样刺秦。田光就向他推荐一个人,这个人就是荆轲。临走的时候,太子丹特意给田光交待了一句话,说今天咱俩谈的事,是国家最高机密,千万不要说出去。田光回来以后,一方面答应太子丹,一方面去找荆轲。荆轲这个人,原来是齐国人,后来移居卫国,后来又移居燕国。到了燕国以后,燕人称他为荆卿。太子丹要找荆轲刺秦,因为荆轲具备两个条件,一个是爱读书,第二个是喜欢击剑,他是个士人,又是个剑客,双重身份。田光首先把这个消息告诉荆轲,让荆轲去找太子丹,而且告诉他,这件事情太子丹再三嘱咐我,当然田光没有把事情说透,只说太子丹要找你,你主动去找太子,这件事情事关重大,临走的时候,太子丹再三交代不要泄露出去。为了让太子丹放心,田光说给荆轲以后就自杀了。田光之死应当说对荆轲刺激很大,荆轲虽然这时候不知道太子丹的意图,但是他知道这件事一定是绝密的。然后太子丹就接见了荆轲,太子丹首先对田光的遇难表示沉痛的哀悼,然后对荆轲非常恭敬,最后向荆轲交待了任务。任务有两条,第一,劫持。就是你到秦国,首先是劫持秦王嬴政,逼他退出攻占六国的土地。如果劫持不成,就行刺,把他杀死。荆轲听了以后第一反应是很长时间没有说话,因为这个事情不是一件小事情,他在思考。思考完了以后,荆轲说了两点,第一,我是个才能低劣的人,第二,我的才能完不成这个任务。太子丹看荆轲拒绝以后,“顿首固请”,一个劲儿的磕头,一再要求荆轲承担这个使命,荆轲就答应了。太子丹马上对荆轲用最高规格的待遇招待他,然后就等着荆轲出发。
等到赵国被灭了以后,荆轲还不动身,太子丹就急了就催荆轲。荆轲说,你看我现在走,秦王能接见我吗?我要去见秦王一定要有能打动秦王的东西,才能有下手的机会。如果他见都不见我,我绝不可能完成任务。能够让秦王接见的通行证是什么呢?两样东西,一个是樊於期的人头,第二个是督亢地图。督亢是燕国最富饶的一个地区,就是北京河北这一带,把这个地图献给秦王,因为这个地图可以满足秦王嬴政的贪欲,而樊於期又是秦王嬴政痛恨的叛将,只有这两样东西,可以让我们完成任务。太子丹一听就犹豫了,地图可以给你,但是樊於期的人头我怎么开口,太子丹没说话。当然太子丹是有难处的,我们可以理解。荆轲知道樊於期的人头和地图是两张通行证,缺一不可,太子丹又不愿意吐口。荆轲就直接去找樊於期,说你的父母,你的宗族全被秦王杀了,从这句话可以知道,秦王嬴政对樊於期实行的是三族罪,而且,现在是高价悬赏你的人头,“金千金,邑万户”,谁拿到你的人头,赏一千金,封一万户,在战国后期这是一个非常大的数字。他说我现在有一句话,可以说给你,这句话可以给你报仇,也可以解燕国之难。樊於期这时候已经泪如雨下,他说我想报仇,但是,我没有办法。荆轲说现在有一个办法,就是把你的人头交给我,有了你的人头,秦王就会接见我,等他接见我的时候,我左手抓住他的袖子,右手拿着匕首,就可以给将军报仇了,也可以解燕国之难了。樊於期听完以后,二话没说,立即刎颈自杀,樊於期的人头就到了荆轲的手里,荆轲就作了一个精致的匣子,把人头放在里面。太子丹听说以后,跑来号啕大哭,因为太子丹现在是比较为难的,他既想拿这个通行证,又张不开口,这时候荆轲替他把这件事做了。那么太子丹下面要做的就是两件事,第一行刺的工具,他替荆轲准备了,这是一个著名的品牌匕首,叫徐夫人匕首,这个匕首,在打造的过程中间,反复的在毒药水里淬火。所以这个匕首,一旦划破人的皮肤,见血封喉。第二,助手,给他派了一个助手,叫秦舞阳,秦舞阳这个人胆子很大,十三岁就杀人,太子丹认为派这个人做助手,成功地几率很高。但是荆轲还不走,太子丹就怀疑荆轲反悔了,太子丹就说了一句很刺激荆轲的话,说要不就先派秦舞阳去,你晚一些再动身,这句话把荆轲激怒了,荆轲说了一句话“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我所以停下来不走,是等一个人,叫吾客。这个吾客,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我的客人,《史记刺客列传》没有交待,但是我们可以断定,这个吾客,应当具备三个条件,第一,是荆轲最信任的人,第二,是个武功高强的人,第三,是个胆量过人的人,荆轲再等他。但是这个人,不知道什么原因,来迟了,太子丹急不可耐,催荆轲上路,荆轲一怒之下就上路了。荆轲走的时候,他的朋友,和知道这件事的人,都到易水边上送行,场面非常悲壮。所有送行的人,都是白衣白帽白鞋。他的好朋友高渐离击筑,荆轲唱了一首非常有名的易水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唱完以后,就登车而去,再也没有回头。到了秦廷以后的情况,我们在第一集讲过了,失败了。失败的一个原因,就是助手秦舞阳关键时刻吓瘫了,把两个人完成的任务,压在了荆轲一个人身上。当然我们不能假设,假如荆轲等到他的客人,能完成任务吗?我们不能假设,至少这个任务,一下子激怒了秦王嬴政,秦王嬴政立即下令,攻打燕国,刺秦发生在公元前227年,秦王嬴政派兵攻打燕国是在公元前226年,到了公元前225年,把燕国主力击溃,燕王逃到辽东,公元前222年,秦军攻占辽东,抓获了燕王喜,就是燕国的最后一个国君,燕国就彻底灭亡了。
解说:燕国是西周到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北方的一个诸侯国,战国七雄之一。燕国的封地在今天北京,及河北中北部地区,都城是蓟,位于现在北京房山琉璃河。燕国在战国七雄中,实力比较弱小,很长时期里默默无闻,没有参与逐鹿中原的战争,对于别的国家也没有太大的威胁。因此有人认为,导致燕国灭亡的直接原因是荆轲刺秦这件事。那么,燕国的灭亡是这样简单吗?今天王立群将从燕国的历史入手,为您剖析燕国灭亡的深层原因。
导致燕国灭亡的原因,概括起来有三点,第一,禅让乱国;第二,灭齐自削;第三,疲赵自弱,我们分别加以说明。先说第一点,禅让就是把国君的位子传位给一个不是自己王族同姓的人。这件事发生在燕王哙这个时期。燕王哙执政的时候,有一个相国叫子之。这个人很有野心很想做国君。他用了两手,第一手,利用齐国的一个使者,事先和齐国的使者串通好了,齐国使者见到燕王哙以后,两个人就对话。燕王哙就问齐王怎么样,使者说齐王绝对不能称霸。燕王哙就问为什么,他说因为齐王不重视自己的大臣。燕王听了以后,对自己的大臣丞相就更重视了。然后等齐国使者走的时候,子之送给使者一笔重金,这是第一手。第二手,他找了燕国的一个亲信,奉命去和燕王哙说话,他说我们都知道尧,到今天都传唱他的美名,因为,尧曾经想把他的国家传给许由,许由没有要,结果尧就得到一个禅让的美名,他说你现在何不把你的国家禅让给子之呢?子之一定不敢要,这样你就得到一个禅让的美名了。这么一忽悠,燕王哙竟然做了一个荒唐的决定,把自己的王位禅让给相国子之。让了以后不久,子之又派人去忽悠燕王哙去了,说现在子之已经有了行使的权力,但是大臣们都还是太子的人,实际上是一个大臣是太子的,名义上是子之接受你的禅让,这样一个局面。为了一个好的名声,你不如把大臣的任命权也交给子之。燕王哙为了名声,就把兜里的一个一个小图章,都是三百石以上官吏的官印,装了一包交给了子之,他就完全不管朝政了。子之治国三年,天下大乱,燕国治理的一塌糊涂。而这中间,最大的受害者就是太子。太子本来可以继位的,现在一下子他爹传位给了相国,他没有权力了。太子就和将军联合起来想造反。这个时候,齐缗王一看机会来了,就派人跟燕国的太子说我支持你,然后太子就带领军队攻击子之。结果打了几个月,燕国死了几万人,燕国大乱之中,齐国趁机出兵,五旬而举燕,五十天的时间把燕国全境占领了。齐军来了以后,把子之醢了,就是剁成肉酱,把燕王哙杀了,齐国就统治燕国了。开始的时候,燕国老百姓是支持的,但是齐军到了以后,做的事情不好,第一,随意杀人;第二,毁坏宗庙;第三,掠夺宝物,导致燕国的老百姓叛乱。齐国的军队在燕国呆了两年,不得不退出来。燕国的老百姓就拥立了一个新君,就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燕昭王。
燕昭王即位以后,就想报仇,就跟手下一个大臣,郭隗商议这件事。郭隗说你要报仇,必须要寻找人才。燕昭王说,我上哪儿去找人才呢?郭隗说我给你讲个故事,古代有个国君,非常想要千里马,到处找人买不到。国君身边有一个涓人,就是一个清洁工,去替这个国君找千里马,最后找到千里马。买的时候,千里马死了,买了一个马头回来。国君很生气,说你怎么给我买一个马头回来,花了五百金。这个清洁工给他讲了一个道理,这个事只要一传出去,千里马就来了。你想想你花了五百金买了一个马头,活马能不来吗?结果一年之间,千里马来了好几匹。讲了这个故事,郭隗说,你现在要找揽贤才,就从我做起,我是一个本事不大的人,你对我这样的人还高规格接待,比我强的人就会蜂拥而至。燕王一听有道理,就给郭隗搞了一个豪华住宅,用最高的礼节招待郭隗,这件事很快就传出去了,果然来了很多人,这些人中间我们只讲一个,就是乐毅。乐毅是个军事家,很能打仗,他到燕国以后,燕昭王任命他作亚卿。燕昭王找机会攻打齐国,这个机会等了很长时间等到了,就是五国攻秦。事情发生在公元前287年。
解说:五国攻秦发生在秦昭襄王时期,这一年距离秦始皇统一六国还有六十六年时间。秦昭襄王自恃实力强大而使用了帝号,激起了各国的不满。于是赵齐燕韩魏五国合纵攻秦,最终迫使秦国废除帝号,割地媾和,秦国遭受重大挫折。
五国攻秦的时候,齐国趁这时候把一个挨着齐国的小国,叫宋国给灭了。齐国灭宋早有野心,找不到机会,五国攻秦给他提供了一个机会。灭宋以后,引发了一连串的问题,因为宋国被齐国一家独吞,引发了三晋,楚国,秦国都不满意。燕昭王觉得这是一个机会,所以燕昭王频频派出使者,五国之间也相互串通,联合起来攻齐。而秦国当时的丞相魏冉也想通过灭齐得到一个商业中心,来作为自己的封邑。公元前284年,韩赵魏加上秦,燕五国攻打齐国,齐国被打败了。打败以后,其他国家都是割了齐国一块土地就退兵了,只有燕国穷追猛打,死活不撤兵,一直追到齐国的都城临淄,把临淄攻占了。攻占临淄以后,乐毅把齐国的珍宝,把齐国宗庙的祭器都运到了燕国,燕昭王高兴了,封乐毅为昌国君,让乐毅镇守齐国。乐毅在齐国一待就是五年,这五年期间,他改变了齐国的建制,把齐国的地方变成了燕国的郡县,唯独两处没有攻下来,一个是莒,就是今天山东的莒县。一个即墨,就是今天山东的平度,其他地方全攻下来了。燕国灭齐整整五年,五年以后,齐国的田单用火牛阵把燕国人赶了出去。这件事情说明,燕国国君实际上非常糊涂,齐国被灭以后,谁是受益的国家?第一个是燕国,还有一个受益国,就是秦国。因为齐国是秦国一个强大的对手。齐国从此以后一蹶不振,最大的受害者是三晋。因为秦国攻打韩赵魏都面临一个问题,就是齐国的支持。齐国在这以后明哲保身,不再管了。秦国就放手打韩赵魏,最后秦国首先灭掉的也是这三个国家。韩赵魏灭了,燕国也就完了,所以燕王是没有战略眼光的一个国君,燕昭王灭齐实际上是削弱了自己。当然我们也不能全怪燕昭王,燕昭王这个分寸是很难拿捏的。如果打齐国不够,齐国是个威胁,打得过头,秦国又是个威胁,打得正好,很难把握。灭齐是双刃剑,齐国被削弱之日,齐国也就快完了。齐国完了燕国也就保不住了,他看不到这一点,这是燕国灭亡的第二个原因。
第三个原因,疲赵自弱。赵国受秦国的攻击最猛烈,赵国是战国后期,山东六国中,唯一能和秦国抗衡的。是由于赵国的苦战,才有了燕国和齐国的和平,赵国军民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保护了燕国和齐国。换句话说,秦国的远交近攻,攻的就是赵,赵国是以一国之力保护山东六国。但燕国国君非常糊涂,长平之战以后,公元前251年,燕国就偷袭赵国,导致赵国在公元前250年,249年,248年,连续三年攻打燕国,燕赵之间不断的打。这让赵国在长平之战以后得不到一个休养生息的机会。长平之战赵国损失了45万主力,长平之战以后,赵国最主要的,第一休养生息,第二广交朋友,时刻准备秦国的再一次进犯。如果燕国的国君有战略眼光,决不能在这个时候骚扰赵国,让赵国得不到休息。赵国得不到休息,就会疲怠,最终会垮调的。赵国垮掉以后,秦国的大军就陈列在燕国的边境之上了。所以看起来是疲赵,实际上是自弱。所以燕国的灭亡,原因不是荆轲刺秦,是另有原因。这三个原因我们都讲了。所以说燕国的国君糊涂到什么时候,他的都城蓟被秦军占领以后,他逃到了辽东,逃到辽东以后,燕王喜还觉得这件事是太子丹引起的,把太子丹杀了,想用太子丹的人头缓解嬴政的愤怒,让燕国能够苟延残喘,作为国君,作为父亲,无论哪一个角色,都不至于糊涂到这个地步。他觉得秦国打他,就是因为激怒了,他不知道秦国灭他是既定方针,是大势所趋。所以,燕国的灭亡,也是咎由自取。嬴政在灭了燕国以后,六国中间,就剩下了齐国和楚国,那么下一步,他又会攻打哪个国家呢?请大家继续关注,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