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瀚岳国学馆王立群读《史记》之秦始皇→王立群读史记之秦始皇37:巩固帝位

王立群读史记之秦始皇37:巩固帝位

来源:百家讲坛 作者:王立群 点击:186
部分文章通过图片转成文字,会有一些错别字,望知晓。

内容简介

秦二世胡亥是非法手段夺取帝位的,他是逆取,所以巩固自己的地位才是当务之急。那么他会怎么做呢?在皇帝的宝座上,胡亥终于可以毫无顾忌地发号施令,做自己想做的事情。那么胡亥上台以后都做了什么事情?《史记》中《秦始皇本纪》和《李斯列传》记载胡亥当上皇帝以后的作为并不完全相同,那么到底哪一个记载更符合历史的事实?

全文

解说:上一集讲到胡亥篡改秦始皇遗诏,赐死了自己的哥哥——皇位的合法继承人扶苏,同时杀掉了对秦帝国忠心耿耿的大臣蒙恬、蒙毅,可以说胡亥是在自己的兄弟和忠臣良将的血泊之中登上了“秦二世”的宝座。胡亥以这种方式成为君临天下的皇帝,他的心里会是什么滋味呢?在皇帝的宝座上,胡亥终于可以毫无顾忌地发号施令,做自己想做的事情。那么,胡亥上台之后都做了什么事情?他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我们看了一下《史记》,《秦始皇本纪》和《李斯列传》记载的秦二世胡亥当上皇帝以后的作为并不完全相同。《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胡亥当上秦二世以后就做了两件事,一个是强化祭祀,第二个是巡游天下。而《史记·李斯列传》的记载呢是说胡亥当上皇帝以后,他第一件想做的事就是享受人生。这两个传记的记载有不同,这就有一个问题。《秦始皇本纪》的记载和《李斯列传》的记载哪一个更符合历史的事实呢?为了说清楚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回顾一下。我国两千多年的皇帝制度下面的几百位皇帝,他们继承皇位的方式千奇百怪,但是大致上不出两种类型,第一叫“顺承”,第二叫“逆取”。“顺承”有两个原则,一个原则是先皇明确继承人,第二个原则是皇帝继承制度明确继承人。这两个原则确定的继承人都叫做“顺承”,他们都是合法地、正当地继承皇位。反过来说呢,用非正常的手段夺取了皇位的,这就叫“逆取”。那么,胡亥是篡改遗诏,杀死长兄夺了皇位,毫无疑问胡亥属于逆取,不属于顺承,这一点很明确。不过我们也得说明一点,顺承也好,逆取也好,它讲的是个什么问题呢?它实际上讲的就是继承皇位是合法的,还是非法的,就是你这个是不是符合法律程序,是不是符合游戏规则,是讲这个问题。顺承跟逆取并不表明这个皇帝是明君还是昏君,这和这个无关。因为顺承跟逆取的都有明君,也都有昏君,所以它只是说你符不符合法律程序。我们举一个例子。比如说唐太宗李世民,大家都知道这个人,他是杀兄逼父夺取皇位的,那很明显李世民一定是逆取的。但是,李世民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代明君啊,他构建了贞观之治。逆取的皇帝,他有一个普遍的心理:心虚,他知道他这个位子来路不正。他拥有的这个天下,我们按照现在的说法叫“大宗财产来历不明罪”。你把整个天下弄到你的腰包里来了,来路不正。所以,逆取的皇帝普遍的心理是心虚。心虚的皇帝往往要怎么样呢?要夹起尾巴做人,不敢那么嚣张。所以,你看李世民那么容忍魏征,魏征多次提意见,惹得李世民龙颜大怒,李世民都忍了,而且李世民的尾巴还夹了一辈子,不是夹了一时一会儿。最后李世民成就了“贞观之治”,他是用自己的政绩说明他是一个合法的继承人。所以,我们觉得一个皇帝,你能不能证明自己是一个合法的皇帝,按照正当的途径,它是两条原则:第一,符合规则;第二,拥有政绩。规则和政绩是确定你是合法继承人的两个基本依据。那我们反过来看秦二世胡亥,那规则就不用说了,他完全给规则改了,他规则就没法提。其实,胡亥有一条路可以证明自己是个合法的皇帝,那就是政绩。但是,胡亥很可惜,他继位以后没有政绩。胡亥没有政绩是两点因素决定的,第一,他太年轻,他不懂;第二,他是中国古代第一个逆取皇位的人;秦始皇是第一个皇帝,他是第一个逆取皇位的人。在他之前还没有足够的历史经验让他作为一面镜子,以史为鉴。所以,胡亥不知道用政绩来证明自己是合法的皇帝。

解说:通过沙丘政变胡亥篡改了秦始皇的遗诏,杀害了皇长子——秦始皇钦定的皇位继承人扶苏,用非正常的手段夺得了本来不属于自己的皇位。在皇帝的位置上胡亥首先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证明自己皇位的合法性。那么,他都做了一些什么来证明自己是秦帝国合法的继承人呢?

《李斯列传》说,胡亥一当上皇帝马上就想享乐人生,这不可信。我觉得《秦始皇本纪》的记载更可信,那就是胡亥当上皇帝以后,他首先要做的跟秦始皇一样,也需要证明自己是个合法的皇帝;他尽管是非法夺取了皇位,但是他要证明自己是个合法的皇帝。胡亥怎么做呢?我们看了一下历史的记载,可以看出来,胡亥玩了四手,也就是说,他是从四个方面来证明自己是一个合法的继承人。这四手是什么呢?首先是加强祭祀。胡亥的加强祭祀有双重含义,一方面是增加祭祀祖先的那个牲畜的数量,二方面是增加祭祀的对象。因为祭祀是表现对先人的感恩,胡亥说秦始皇把皇位传给他,他加强祭祀的目的说明自己是敬畏先皇,感恩先皇。这是第一手。

第二手,是尊崇始皇帝庙。中国古代的制度规定,皇帝允许留七庙,也就是说在皇帝的祭祀中间,可以祭祀七代祖先。在秦始皇之前就有这么一个制度,在秦始皇死了以后,胡亥就做了一个改动,他把祭祀分为两类,第一类是秦为诸侯时候的祭祀,第二类是秦始皇当皇帝以后的祭祀,分成这两类来祭。秦为诸侯时候的祭祀,既然可以允许祭七代祖先,那个居中的毫无疑问应当是秦襄公,我们讲过《襄公立国》,中间那一个一定是秦襄公。后面的六个他分成两排,就是左边三个,右边三个。我们说祭祀的对象都是指的那个神位,放一个牌子,写一个神位,那个神位表明他祭祀的对象是谁。和秦始皇血缘关系最近的那个神位是哪些人呢?是秦孝公,然后是惠文王、悼武王、昭襄王、孝文王、庄襄王这六位,加上秦襄公,合起来这是一个祖庙,这个祖庙是秦始皇称帝以前的祖庙。胡亥就规定,这个祖庙每一年的祭祀,由大臣去祭就可以了,皇帝不必亲自去祭。另一个呢,是始皇帝庙,就是秦始皇的祖庙,这个祖庙以秦始皇为始祖,然后往下,再往下接着排。因为胡亥是第二世,他还没有过世,所以下面的神位他还没有排。在秦始皇作为秦建成皇帝制度的这个祖庙,每一年的祭祀是由皇帝亲自祭祀,全国的老百姓人人都得贡献祭品。胡亥把秦做诸侯和秦做皇帝的祖庙分开,然后隆重地祭祀秦始皇的庙,表明自己尊崇先帝,感恩先皇。他想用这个办法证明先皇传位给他,他对先皇感恩倍至。这是第二手。

第三手,巡游天下。胡亥当上皇帝以后,他和赵高有一番谈话,他说,我年少继位,天下的老百姓其实人心并没有服。那怎么办呢?先皇在位的时候多次巡游,震慑天下,如果我要不去巡游天下,那么我就是向天下示弱,老百姓就更不会服从我。所以,胡亥继位以后,就在秦二世元年举行了一个大规模的巡游,凡是秦始皇巡游到过的地方,他都去。秦始皇到过的地方有一个特点,都要刻一块石碑。然后,秦二世怎么办呢,他为了显摆自己,他就在秦始皇刻的石碑的侧面,把当年跟秦始皇一块儿巡游的大臣的名字刻上。当然,刻上大臣的名字,很明显他不是为了把这些大臣纪念下来,他是想通过这个办法,把自己的名字落在秦始皇刻的石碑上面,为自己树碑。这是第三手。

第四手,大兴土木。我们讲过,秦始皇是个工程皇帝,秦二世胡亥完全继承了秦始皇的衣钵,他也修了很多东西。怎么修呢?当然,第一个要修的肯定是秦始皇的皇陵,因为秦始皇死的时候,拉回咸阳的尸体已经腐烂变臭了,那第一件事就是修皇陵。皇陵修好了,然后秦二世就下令修阿房宫。阿房是个地名,因为是在阿房这个地方修的。这是秦始皇在三十五年决定修建的一个非常庞大的宫殿。据《史记·秦始皇本纪》的记载,阿房宫有多大呢?阿房宫“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层可坐万人,下层可以树一个五丈高的旗杆。”这个工程在秦始皇死的时候没有修成,原来打算修好以后再给它起个好名字,但是没有修完秦始皇就死了。死了以后顾不上了,秦二世胡亥就忙着修他的皇陵,等皇陵修完了,赶快再修阿房宫。胡亥为什么要修阿房宫呢?自然也有他的道理。他说,阿房宫是先皇决定要修的,如果我现在要是不修的话,那等于说是先皇这个事做错了。我是继承先皇的皇位,为了感恩报答先皇,我得把先皇未尽的事业完成。所以他就继续修。当然,胡亥也没来得及修完,他自己就死了。所以,阿房宫一直到最后始终是没有修完的。这就是胡亥所做的四件事。

解说:胡亥登上皇帝的宝座后,首先做了四件事:加强祭祀、尊崇始皇帝庙、巡游天下和大兴土木。这四件事情其实只是为了一个目的,证明他皇帝位置的合法性。从这些事情中,我们可以看出胡亥虽然坐上了皇帝的位置,但是他心里是虚的,因为他是用非法的手段夺取了皇位。所以尽管阻碍他登上皇位的扶苏、蒙恬、蒙毅等人已经死了,但胡亥依然感到害怕。此时,他怕的是什么呢?

我们讲完胡亥的作为了。我们就要说,胡亥为什么这样做呢?是因为他害怕,怕什么呢?两点:一,怕大臣不服;二,怕皇子争位。秦二世窃取了皇位当了皇帝,尽管大臣们尊称他为皇帝,他知道大臣们心里并不服他,因为大臣们一点儿也没有看出来秦始皇有传位给他的任何征兆和意向,所以大臣们不服。第二,秦始皇有二十多个儿子。我们讲过秦始皇后宫的嫔妃有一万多个,这一万多嫔妃给他生了二十多个儿子、十几位公主,连儿子带女儿总共是三十多个,胡亥排行第十八。由于没有立太子,皇长子又自杀了,其他的儿子都有权力继承啊,所以,这是胡亥的两怕。针对这两怕,赵高给他献了两条计,说你光怕不行啊,你得想办法,咱们得把局面给维持下去。怎么办?赵高就说,杀旧臣,提新臣,培植个人势力;杀皇子,除公主,解除后顾之忧。因为赵高也明白,不光是秦二世的地位不稳,赵高自己的地位也不稳。赵高原来只不过是个内臣,虽然秦始皇很信任他,他是中车府令,同时还管着皇帝的玉玺,但是,他既不属大臣,更不是重臣,在外朝之中没有地位。所以赵高知道,其实大臣们也不服自己。那怎么办呢?赵高就想出了一个办法,这个办法我们概括起来就叫做“杀旧培新”,把老臣、旧臣给杀了,再提拔一批;这两手合并起来就是“一杀二提”。杀谁呢?杀大臣、杀皇子、杀公主。提谁呢?提自己的亲信。按赵高的说法,这个叫“贫者富之,贱者贵之”,你不是穷吗?我让你富;你不是地位低吗?我让你地位高。就等于说把朝中整个来了一个大换班、大换血。这样一来,他就觉得秦二世的地位可以稳了,自己的地位也可以稳了。大家注意这个“贫者富之,贱者贵之”,这八个字非常厉害,可以说是古往今来一切统治者培养个人势力最毒辣的一招,结果就把朝中的大臣完全换成自己的人了。赵高就告诉秦二世,你要这样做了,“陛下则高枕肆志就可以高枕无忧,宠乐矣”,你就可以高枕无忧,底下都是你的人了,你可以放心大胆地去享受生活了。而秦二世本人对赵高的这个说法非常认同。秦二世其实是两种思想都有,一方面是怕,怕大臣不服,怕皇子夺位。另一方面呢,他急于想享乐,当了皇帝以后急于享乐。他当上皇帝时多大呢?21岁。21岁的一个小伙子,他说了一个话,他说:“人生居世间也,譬犹骋六骥过决隙也。”就是说,人生活在世上就好像是赶着一个六匹马飞奔的快车,迅速地通过了一个小的间隙。那六匹马飞奔的快车过一个间隙,那就是一刹那,一眨眼就过去了。胡亥把人生看得这么悲观,认为人生太短。为什么?一般来说21岁的人不会有这么一个感慨的,21岁的人时间还长着呢,自己要到老还早着呢,起码还有几十年。他怎么会21岁就把人生看得这么短呢?其中有一个原因。胡亥这一次是跟着他父亲秦始皇一起去出游,出游之前,秦始皇还非常健康,几个月之后,秦始皇就病死在路上了。胡亥是亲眼看见他父亲在几个月时间里,从一个强壮的中年男子,一下子变成一具腐烂的尸体,这个过程胡亥是亲眼目睹,这对他的刺激非常之大。他从他父亲几个月的生死变化中悟出来了一个人生道理:人生太短。

八百年以后,唐代有一个叫许浑的诗人写了两句很有名的诗:“莫道少年头不白,君看潘岳几茎霜”。你不要说,年轻人啊,你不要说你的头发不白。我们现在特别是年轻的同志,你不要认为自己这个岁月还早,其实每一个人都经不住岁月磨砺,黑发变白发,也就是短短的几十年。潘岳是我国古代西晋时期一个著名的美男子,潘岳年轻的时候漂亮得很,他坐着车在洛阳的大街上一走,大街上的美女都朝着他的车子上扔水果,他的车子出去走一圈就拉一车水果回来。潘岳那是中国很有名的美男子,按今天的话来说,就叫“快男”啊。但是没有多长时间潘岳的头发就白了,那潘岳再出去人家就不给他扔水果了。这个自古以来的爱美之心是相同的,古今中外这个不奇怪。从这个角度上我们也可以看出来,胡亥确实是想趁着年轻享乐人生。

解说:胡亥当皇帝之前,在沙丘亲眼目睹了父亲秦始皇的死亡,使他感受到人生短促。他希望能够享受人生。但他是用非法的手段登上帝位的,他的心里毕竟是虚的,在内心深处他还有害怕失去皇位的恐惧感。恐惧跟享受比起来胡亥首先要处理的就是恐惧的问题。那么他是怎么解决自己内心的恐惧感呢?

怎么解决呢?杀!随后,胡亥就对大臣和他的兄妹们实行白色恐怖。紧跟着,秦始皇的十位公子在咸阳街头被集体斩首,十二位公主在杜县被处死。秦始皇有一个儿子叫公子高,公子高自己知道难免一死,他就想逃,但是他担心逃了以后他的家人会被杀,最后他被逼得没办法就给秦二世上了奏疏,要求为秦始皇殉葬,秦二世答应了。公子高殉葬而死,保全了自己的家人。另外秦始皇还有三个儿子,叫公子将闾的等三人,这三个人也被抓起来了,抓他们的理由就说他们失礼。这三个人其实是非常谨慎的,任何事情都挑不出来错。胡亥派人去杀他们的时候,他们想知道,杀我们三人的罪名是什么?所有的礼节,我们都没有违背过;所有的错话,我们都没说过,我们犯了什么罪?执行死刑的人说,我不知道,我只知道奉命要杀你们三个。公子将闾兄弟三人是“天乎,吾无罪”,只是仰天大哭,喊着老天,最后三个人全部自杀了。这个大屠杀把整个皇族都震惊了,可以说秦始皇所有的子女在秦二世继位后不久全部被处死,杀的杀,自杀的自杀,殉葬的殉葬,全部遇难,无一幸免。这是一步。下一步还有杀大臣、重臣,这是后话。

胡亥继位以后采取的这些做法只有一个目的,就是为了巩固自己当皇帝这个帝位,这是最主要的。胡亥不知道用政绩来证明自己是合法的,他只知道用屠杀,用白色恐怖来维护自己的统治。这就是秦帝国建国以后,在它的皇族内部发生的一次大规模屠杀。当然,这个大屠杀绝不是一个孤立事件,它的实质是和沙丘政变紧密相关的,没有沙丘政变就没有胡亥登基,没有胡亥登基就没有这场大屠杀。所以我们在讨论这个大屠杀,讨论秦二世巩固自己帝位的时候,就不得不提到沙丘政变的问题。

解说:因为沙丘政变,本来轮不到当皇帝的胡亥登上了皇帝的宝座。这不仅使大臣和皇子们遭了殃,历经了大屠杀的悲剧,而且胡亥窃取帝位也直接加速了秦帝国的灭亡。可以说,沙丘政变既改写了秦帝国的历史,也改写了中国古代的历史。那么,这一场政变为什么能够发生?它又为什么会取得成功呢?

如果没有沙丘政变,就没有秦二世继位,也就没有这场大屠杀。沙丘政变为什么会发生?我想它的原因不外乎是两个方面,一个是偶然性,第二个是必然性,它是偶然性和必然性交互作用的结果。我们分开来说。它的必然性我给它概括了六点:第一,迟迟不立皇子;第二,迟迟不立皇太后;第三,诏书变遗诏;第四,赵高的敏感和他的操控得法,赵高发现了政治漏洞,而且赵高怎么样说服胡亥、胁迫李斯,他做得是很到位的;第五,李斯变节;第六,扶苏的愚忠愚孝。这六点就是沙丘政变发生的六大必然因素。其实,这六条还不是最根本的。导致沙丘政变最根本的原因是秦始皇建立的皇帝制度,因为皇帝制度确立了皇帝的权力至高无上,皇帝的高度权威使大臣们不敢怀疑皇帝的任何决定,皇帝制度为野心家、阴谋家借皇帝之名发动宫廷政变提供了一个客观的根据。谁敢怀疑皇帝的遗诏?谁敢不执行皇帝的遗诏?只要有皇帝的遗诏,谁都可以当皇帝,其他大臣都不敢怀疑。所以说是秦始皇亲自确立的皇帝制度导致了沙丘政变。如果说我们探讨沙丘政变的政治原因,探讨它的必然性的话,前面的六点是必然性,但是最大的必然性是秦始皇自己定的皇帝制度。再说它的偶然性。沙丘政变偶然性的一面是什么呢?我觉得有四点。第一,秦始皇病死在沙丘,他死的地方不对。假如他死在咸阳,你想想情况会有什么样的变化。当然一个人死在哪儿不好说,要看那个车了,车速有快慢,不一定死在哪儿。但是这个死在什么地方它是一个偶然的,这个偶然性很重要。你想想如果他死在咸阳,大臣们能不知道吗?大臣们如果都知道的话,那赵高还能够篡改遗诏吗?李斯还敢变节吗?所以,他死在沙丘这是一大偶然。死在外头了,大臣们根本不知道。第二,胡亥参加第五次大巡游。秦始皇一生五次巡游,前四次胡亥都没参加,偏偏就最后一次他要求参加了,他这一参加,他爹就死了,而且死在路上,死在外边了。哪有那么巧的事情?假如说胡亥一直不参加,前四次没参加,第五次也没参加,那赵高不跟胡亥两人通好气,他能够压服胁迫李斯吗?李斯会服从吗?所以胡亥参加巡游纯属偶然,它导致了沙丘政变的暴发。第三,蒙毅在沙丘政变之前出差未归,这也是一大偶然。蒙毅是秦始皇最信任的大臣之一,蒙毅如果没有死的话,秦始皇在平原郡一病,马上就会叫蒙毅到国内的名山大川去为他祈福、消灾。可是蒙毅出差没有回来,等他回来了,秦始皇已经死过了,消息被封锁了。假如蒙毅没有出差呢?假如蒙毅出差回来早一点呢?蒙毅在身边,他可是赵高的克星啊。蒙氏在当时朝中是没有人可比的,蒙毅的祖父蒙骜是秦始皇的曾祖父昭襄王的重臣,他有两大功劳,一个是建了三川郡,一个是建了东郡。蒙毅的父亲蒙武也是有功之臣,参加过灭燕之战,杀了项燕,俘虏了楚王。他的弟弟蒙恬打败齐国,迫使齐王田建不战而降。而且,蒙恬后来又作为长城军团的主帅统管秦朝30万精锐的军队。蒙恬在外掌兵权,蒙毅在内掌朝政,他们兄弟一文一武,一内一外,所有的大臣包括李斯在内,都赶不上蒙氏兄弟在朝中这么大的权力。可是偏偏在沙丘政变之前,蒙毅被秦始皇派出去出差了,等他回来一切都晚了。蒙毅为什么偏偏这时候走呢?如果早走一点,或者早回一点,这事不都叫他赶上了吗?他如果赶上了,赵高能成事吗?我们知道历史有记载,赵高曾经犯过罪,谁处理他的?是蒙毅判了他死刑,秦始皇最后把赵高赦免了。如果是蒙毅在的话,赵高能够那么得心应手地完成他的沙丘政变计划吗?所以,这又是一个非常偶然的因素。还有一个偶然性的因素,就是秦始皇的诏书怎么没有及时发出啊?秦始皇是多英明的人,22岁刚一举行加冠礼,就粉碎了嫪毐、吕不韦两大集团,然后把母亲驱逐(当然后来又接回来了)。然后用了10年的时间兼并六国,统一天下。这么一个英明的皇帝,怎么能够在死的时候留下那么一个巨大的政治漏洞呢?一个如此有作为的君王最后居然留下政治漏洞,对身后之事一点都没有做到周密细致的准备,这不也是一个偶然吗?前面讲了六大必然性,又讲了四大偶然性,这个偶然性跟必然性交织到一块儿就发生了沙丘政变,有了沙丘政变就有了胡亥继位,有了胡亥继位就有了皇室内部的大屠杀,这一系列事件是环环相扣的。大屠杀,我们讲过他针对是两个方面,第一是秦始皇的儿子和女儿,就是公子与公主,另一方面针对的是大臣。那么,秦二世胡亥继位以后对大臣们的屠杀是怎么进行的呢?我们下一集再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