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瀚岳国学馆周汝昌百家论坛演讲全集→周汝昌眼中的四大名著(三):从“三国”到“水浒”

周汝昌眼中的四大名著(三):从“三国”到“水浒”

来源:百家讲坛 作者:周汝昌 点击:196
部分文章通过图片转成文字,会有一些错别字,望知晓。

内容简介

在我国文学史上有四部小说被人们誉为“四大名著”,它们是《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和《红楼梦》。其中《三国演义》是我国长篇小说的开山之作,全书始于黄巾起义,终于西晋统一,展现了公元184年到公元280年间的历史风云。《水浒传》是我国第一部不以帝王将相,而以人民大众作为英雄的长篇小说。它们与《西游记》、《红楼梦》形成了我国古典小说发展史上的一个高峰。那么,“四大名著”最初是怎么产生的呢?关于《水浒传》的成书年代,学界至今还有纷争。有些学者认为,《水浒传》最后成书的年代应为明嘉靖年间,它出于无名作者之手。那么,《水浒传》的成书年代究竟是起于宋代还是起于明代?两部波澜壮阔的历史小说在艺术创作上有哪些不足? 

全文

解说:在我国文学史上有四部小说被人们誉为四大名著他们是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和红楼梦,其中三国演义是我国长篇小说的开山之作,全书始于黄巾起义,终于西晋统一,展现了公元184年到公元280年之间的历史风云。水浒传是我国第一部不以帝王将相而以人民大众作为英雄的长篇小说,他们与西游记红楼梦共同形成了我国古典小说发展史上的一个高峰,四大名著以其独特的创作手法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吸引一代又一代的读者。那么四大名著最初是怎么产生的呢?我们今天的所谓四大小说是把红楼梦清代这一部大著作搁在里边形成的。他们依据什么被誉为四大名著?这四大名著的身价并非人为的,强拉在一起的,它的历史因缘,社会因缘和学术评价大家取得了共识。

那我们现在就开始了,我们说了一回,我们的主题是四大小说,四大小说我们刚刚接触到三国和水浒,三国和水浒的关系从开始就很密切,就是上回我已经说过大概在明代的后期,这两部小说已经合刻在一起,好像是一部本,而给起个名字叫忠义英雄传大概是这个意思。那诸位就会想我刚才说那两个那么不同的有分别,不管是内容还是文字风格还是历史背景,怎么它们两个会从一开始就合在一起?这个问题呢,就是说我们先要问四大小说怎么产生的,在这四大小说当中实际上是有三大小说是明代的,我们今天的所谓四大小说是把红楼梦清代这一部大著作搁在里边,形成的。如果照我的印象和记忆来追忆,我追想一下和我们解放以后对多少古典著作的内容就是思想艺术都有了比较高一层的大家基本是取得一致意见的是由这个定下来的,比这个再早,是不是就已经有这样我们今天所谓的四大小说,就不敢说了,所以可以看出,这四大名著的身价并非人为的强拉在一起的,它的历史因缘、社会因缘和学术评价大家取得了共识。

解说:三国演义和水浒传成书于元末明初,西游记金瓶梅产生于明朝中后期,在此期间不知有多少文学作品曾经于之一样大方异彩,但是随着时光的渐变,唯独这四部小说依然保持着旺盛的艺术生命,说到三国演义和水浒传的艺术创造我们不得不提两部鸿篇巨著的语言特点,水浒传中很多人物语言,常常是从通俗化出发,寥寥几米,就已经绘声绘色,而三国演义在人物语言上的描述,却有不同,这种不同会给周汝昌先生留下什么印象呢?

然后咱们看三国里边写人,你们读三国演义里面的那个文字和读水浒传的文字你们的感受如何,有同,有异,有不同,不同在哪里呢,想过这些问题吗。三国演义我一个不喜欢,就是它来拉近了正史官书,比如说它参考的有明代比如说万历年间的刻本,那个就比清代的那个通俗的就文得多了,那个文是从史书三国志里边抄来的,您听听京剧里边我背几句词,我可不会学京剧啊,群英会有名吧,三国演义里边最精彩的一幕,曹操那边派了蒋干到东吴那边实际上是做间谍,要起某种联合作用,一同来反对刘备的,蒋干呢,历史人物当然不是那么糟糕,到了京剧里边那个小丑那简直可笑可怜极了,到了周瑜那里简直是成了一个被玩弄的玩物,您都看过那个群英会吧,还拍过电影,电视了名丑箫长华演那个蒋干,刚一见面蒋干过江来,因为蒋干跟周瑜是两同窗,老同学,一见面你看看他几句道白,很远了刚一见面,怎么说的,我可能说这就是观其大略,我这并不是真演京剧。

周瑜就说了,蒋干叫子翼,字子翼,表字子翼,他远远的招呼子翼兄,那个蒋干就回答,公瑾,公瑾是周瑜的字公瑾,怎么说的,公瑾别来无恙啊,无恙就是平安无事啊,这是问候的话,那个恙救市病恙的恙,上面一个样底下一个心,这两句寒喧礼貌话,招呼招呼,底下第三句就单刀直入,周公瑾说,子翼良苦,哎呀你很辛苦啊,良苦,良好了良,就是很,苦你很苦啊,子翼良苦远涉江湖而来,敢是与曹操做说客吗,你受了这么多的辛苦,远涉江湖过江过海来到我们东吴,你是不是给曹操做说客,说客就是用话用舌头三寸不烂之舌来话说这边采纳了他的阴谋计划,这就是说客,说就是说话的说,念shui,这个大家都知道。

你看看这个周公瑾,这个厉害,这个少年儒将,义绝不留情,那用不着再废话,子翼良苦,远涉江湖而来,敢是与曹操做说客吗。蒋干吓得直哆嗦哦,不不,久别足下,特来叙旧。足下有一个名词,足下是称呼朋友尊称我久别足下特来叙旧,叙叙我们的老交情,久别足下特来叙旧,奈何疑我与曹氏做说客而来,那个词我不会学,我是特来跟你叙老交情,你怎么疑心我是给曹操做说客呢。周瑜一听从鼻孔里,大发一笑,我虽不及师旷之聪,师旷是一个古代大音乐家,我虽然赶不上他那个聪明,闻弦过而知雅意,我听听你那个话音,我就懂了你不用着说,蒋干一看,这没办法,足下待故人如此我便告辞,你对于老朋友这么待我,高我国告辞我走了。周瑜说,兄既无此心,何必速去,你既然没有这个心,你何必走呢,蒋干说,贤弟疑心忒大啊,周瑜说弟乃戏言而,我这是开玩笑,我倒多疑了,两人你看那个,就这么几句话针锋相对,那个勾心斗角,这是谈话吗,这是老朋友叙旧吗,那就是用嘴作战,三国演义就是写的这个,而用的那个文词,我刚才已经说了您听听那叫白话,那叫文言,那哪来的,那就是史书里,那么抄来的。

解说:水浒传根据宋朝末年,宋江三十六人与北宋宣和年间起义,塑造而成。宋末元初水浒的故事已经是艺人们说唱的重要内容了,到了元末明初施耐庵罗贯中将原始传说进行整合再创造,这样一部民间作品就升格为一部不朽的文学巨著,关于水浒传的成书年代,学界至今还有纷争,有些学者认为水浒传最后成书的年代应该是明嘉靖年间,它出于无名作者之手,那么水浒传的成书年代究竟是起于宋代还是起于明代呢?我认为它的成书年代不可能晚于元代,不是明代小说,明代人做那个小说跟这个完全不一样。

你听起来我好讲语言语词,不是。我从水浒的这个语言表现方式我一看跟三国完全不一样,我就有这么一个大胆的判断,说这样的语文绝对不是宋朝以后的人所能追忆或者模仿想象,这是实在不可能的,因为我们下了那么大的坚实的确凿的工夫证明没有一字一句是来自宋朝的。我所以说水浒传这个东西,它是宋朝,北宋以后大概从南宋过了江到了杭州那边,就已经开始撰作,后来呢,一步一步的,我认为他的成书年代不可能晚于元代,不是明代小说,明代人做的那个小说跟这个完全不一样,那么我这个判断对不对呢,那另当别论,我先说我既然有了这个感想,我就应该判断事物不要离开历史。这是什么意思呢,南宋人一直到了元代宋朝的遗民遗老怀念故国,宋朝怎么糟糕的,很多原因,梁山泊这一个大事件把那么多好汉都迫害了,最后人家还是为国家献忠,比如说打方腊,这是宋朝末期叫元朝的老宋民一种爱国心情,一百多回,这一点如果给人家埋没了,我认为是脱离了历史,我这么一说,就不多说了,你就理解了,我这个既然是研究文学艺术我也不能脱离历史,我做的学问里边很多就是历史方面的工作,包括红楼梦的考证,所以我处处不能离开历史说话,我考虑体会那个原始作者水浒,那是一个爱国,宁可让宋江担上一个投降分子的恶名,还是应该说他还是为国效力了。

解说:如果按小说的类型划分的话,三国演义属于历史演绎,而水浒传则属于英雄传奇,两部小说在人物塑造上描写得淋漓尽致。三国演义中的关云长过五关斩六将,水浒传里的梁山泊聚义,把忠义两个字渲染得无以复加,那么这两部波澜壮阔的历史小说在忠义两个字上该如何划分呢?如果你用一个字来概括三国的精神,是忠,那水浒传呢,标榜的最重要的就是义。

那好了,这个有人就总结了一下,就是说三国演义这个精神不是说故事,它不是从我说的这个才这方面来着眼,他说如果你用一个字来概括三国的精神是忠,忠于那他一方,你听那个京剧,空城计孔明诸葛亮唱的,头一句是什么两国交锋龙虎斗,各为其主统貔貅,这三方面的文武人才是各为其主,他们各自有个主给他效力,这说得很分明。

所以呢,当时这个是一个忠,要忠心于本人的那个主他还不是说得天下,如果天下统一了他也要忠于这个主。那水浒传标榜的最总是就是义,江湖上的义气,他们没有一个别的纽带,有人也批评这个,批判这个义,说这个义不好没有原则,就是谁听着谁,连宋江的面都没有见过,他什么人什么心什么性情都不知道,一听大名见了面,纳头便拜,宋三爷,这叫江湖的义气。有人说这个不好,到底这个问题这个义,古代的一个忠,一个义,我们今天应该怎么看这又是一个问题。

我们读小说时经常的唤起我们的思想活动,我们学习,我们要看人家的高论,我们要有自个儿的主见,我们从中到底获得哪一个方面的教育,这是我们的目标。我不是讲完当天还是第二一天,我看政协报,里边就有一篇文章,哎呀,我说很巧,题目是什么呢,老不读三国,这是什么意思,就是我们有两句老话,我上回没有提到,老不读三国,少不读水浒,你看就这两句话,就把三国演义和水浒传就勾连在一起。我们这个民间这个俗话每一句那边那么通俗里边还有很深刻人民对于历史,对于万物人间万象的评论,领会,意见,千万不要轻视要重视啊,为什么?老不看三国,我说一句,对老人不太恭敬的话,我就够老,所以我没有嫌疑,在座的如果有年纪大一点的,请不要误会,我先说我自个儿,老不读三国是什么意思呢,你这个人老了,那个世故,有一句最难听的话,老奸巨滑,人老了,经历的事情多了,他就猾,他就奸,他看事情看得深一步,他看的人,这个好人坏人的我得留点神,对人有点技巧,不能那么太天真。

往好里说,就是处世经验,这里边有好的说得难听点就是老奸巨滑,又奸又猾,你说这个难听不难听啊,老不看三国,你这个本来就奸猾了,你再加上看三国演义,那里边完全是我上回已经说了,斗智,勾心斗角,处处是机诈,没有感情。老了再看这个,你又加一倍的老奸巨滑,这个太难听了我们就拿这个笑话我们领会其中的道理,所以我不讳言,我虽然在这里为了讲四大小说,我从小我不太喜欢三国演义,原因就在与此,我自个儿觉得我不是那号人,我也不会,你让我奸猾,我不知道怎么个奸法,猾法,我一辈子不会下棋,人家都笑话我,我为这个费脑筋,这一个子下去,好几种作用,我没有这种机智。

回到我上面讲说的老不看三国,大家已经明白了什么意思了,少不看水浒,这是旧社会的上年纪的有经验的人教训下一代,说你别看水浒,为什么,你看了水浒,心气不平就有气有愤,对社会有认识,他就要造反说得明明白白,这不好办,封建时代我倒不是说封建这个词并不准确,我应该说换句话说专制君主时代最害怕造反,这两个字,对吧。所以少年不要看水浒传,看了水浒传,那个思想里边要起波动,说到这儿你看看我们这两部最有名的合在一起叫忠义英雄传,我们的古人就是把这个从英雄的角度把它结合在一起,别的都不论,他们确实都是英雄,如果他们心里有民,那就是说为国为民不畏百难,不怕死亡,尽忠效力。

解说:三国演义以政治军事各种惊心动魄的交锋的背景,作尖锐的矛盾冲突中塑造了众多的人物形象,曹操的雄才大略,诸葛亮的忠贞智慧,周瑜的英雄倜傥都跃然纸上,而水浒传在刻划梁山英雄好汉时,不少手法与三国演义有异曲同工之处,但是一部艺术作品往往都是给人们留有缺憾,那么水浒传在艺术创造上有什么缺憾呢?你要问问这个水浒传的这个短处何在呢,我说这个您别笑话,他就是粗。三国演义在创造手法上又有哪些不足呢?他把三方面的文武人才都悬空,没有其他的基础,好像跟社会民众毫无关系。

提问:您认为这个水浒传中有哪些不足之处特别是跟三国演义比,他在创作方法上有哪些不足之处?

你再听说一遍,我听不清这个,我怕所答非所问。

提问:就是水浒传在创作方法和三国演义相比,有何不同,有哪些不足,有哪些缺陷?

三国演义的缺陷上回我略微触及了一点,就是说它把三方面的文武人才都悬空,没有其他的基础,好像跟社会民众毫无关系,这是一个缺点。再者呢,三国演义对军事学是重点,他就是专门写这个机智,机诈,两方面的勾心斗角比如说刚才举的例子,周瑜明明知道蒋干来是干什么,他们两的这个斗智,你看看那几句交谈,那每个人的心机都使出来了,那么巧妙,怎么回答,怎么应付,应对。它这一方面的工夫下得最好,也精彩,但是除了这个,我看那一份报纸上,老不看三国,也涉及了,就是这个书你读他没有什么感情,我有同感,你不管写什么事,写什么人,如果当中缺少了这个感情,这是文学艺术的灵魂,那个事情那个人再打动我们,打动的仍然是表层,而不是我们真心,我最忘不了的就是到了最后,诸葛孔明六出祁山都不成功,最后在五丈原还要祭星延长自个儿一点寿命,秋风里坐着四轮小车到了五丈原,觉得冷气刺骨,知道自己的身体健康不行了,写得是特别凄凉,带着诗的境界,那个打动了我。

为什么,可能就是里面有包含了一个个人得一个内心活动。三国演义呢,他就是不写内心活动,周瑜打黄盖那就是打,一个愿打一个愿挨,这是俗话。鲁迅先生评论三国,说是写刘备的仁厚,伪,写诸葛亮的机智给予妖,两个字下的这个分量。他是说我们看三国演义,看刘备处处是忠厚长者,那个厚得有点像假的,不真,刘备摔孩子,大家都知道,赵云从百万军中把小阿斗救出来不顾性命,回头献给他,他一下子摔在地下,由于你这个小子,几乎失我一员大将,这个听起来,哎呀,真的,真了不起,这个真吗,所以民间刘备摔孩子,邀买人心,这是假的,是买赵云的那个心,这个问题是什么呀我不是讲邀买不邀买人心,就是这个写法,没有一点内心活动,我就是这个活动,我摔,你这个有什么味啊,所以我对三国演义我只能尊重。

我刚说了多少次,那个大的历史渊源和作用,至于我怎么欣赏他,这个就是我的假话,这是它的最大缺陷。而水浒正跟这个相反,你看那个人他有内心活动,你这一看就明白了,那你要问问这个水浒的短处何在呢,就是这个我更大胆了,我说这个不算数,您别笑话,他就是粗他能粗不能细,细不起来,这个好的艺术是说,大,能大,小,能小,大,大得特别精彩,惊人;小,小得特别让人动心,他这个写感情你说他没写把比三国演义强多了,里边有看出人的性情品格心田用意你可以有所体会了,进了一大步,但是它就是一个粗,就这么一点儿,好比涉水,涉浅涉力,就是蜻蜓点水,就那么一点,他深不下去,或者说他不想深,这个我们不知道。

再一个原因就是说,他对于这种人,这种绿林英雄他好像看得太粗我认为他有偏见,并不认为他落草于绿林草寇,也并不因为他拿抢动斧武艺出众,就没有内心的感情,错了,这样的人可能内心活动更丰富,这是我个人的见解,在这一方面它特别缺乏。比如,咱们又回到刚才那个听众的问题,是写坏女人,写潘巧云,写潘金莲,这个没有内心活动,它写的这个坏家伙西门庆,但是真起作用是那个王婆,潘金莲在这个情况之下,他的那个内心,我说的是人家古代也许人家不讲这个心理,如果是今天的人写,那对于潘金莲的内心活动精神活动,那可能不一定就是大篇长论,起码他有几笔点染,这样你对人物他就会觉得是真实,是深动,而不是一个人的名字。

潘金莲就是潘金莲,就是个不贞节的坏女人,这个古典小说的缺点往往就在这儿,文学艺术是个精神活动,它是专门靠外面客观乃至于连到自然景物都拿来陪衬,来衬托它,我们的传统文化喜欢用这个办法,有人说这个是好的是高的,你不要像西方小说一大篇,他这么想,他那么想,他从那个并不高明,这里就发生一个中国古代文学艺术和西方文学艺术的这个手法的分别在这样的重大问题上,就非得专家学者经过多少年的毕生的讨论,可能作出一个结论,像我这样,我就是不敢再说什么,我只能够把这个不同指出来,好,下一回我们讲西游记和红楼梦,最奇特的是它们两个有什么关系,好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