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瀚岳国学馆百家姓→张姓典故、趣事

张姓典故、趣事

作者: 点击:464

因资料有限,资料难免有误。内容不具权威性,仅供参考。敬请批评指正。微信:liufubo2008。

〖画龙点睛〗

“画龙点睛”源于唐代张远彦《历代名画记》,又见于明代无名氏的《宣和画谱》。

南北朝时期的张僧繇是有名的画家,画技非常高超。相传他在金陵(今江苏省南京市)安乐寺的墙壁上画了四条龙,条条栩栩如生、活灵活现,但是都没有点上眼珠,令人看后总觉得有点美中不足。有人问他其中的缘帮,他说:“如点上眼睛,龙就要飞走。”人们对此非常怀疑,一定要他试一试。张僧繇被迫无奈,只好答应大家的要求,给其中的两条龙点上了眼睛,谁知刚一点上,顿时乌云翻滚,雷电交加,两条龙果然破壁而起,飞走了。这个故事是人们仰慕张僧繇的绘画才能而编造出来的。

后来,人们把这个故事概括成“画龙点睛”,用来比喻人说话或者做文章时,在关键处用一两句话,点明要旨,使他说的话或写的文章格外鲜明、生动和深刻。


〖助纣为虐〗


“助纣为虐”源于《史记·留侯世家》。

秦末农民起义最后以刘邦的胜利而结束。当时,刘邦领兵攻破武关以后,长驱直入,打到了蓝田,在蓝田以北完全歼灭了秦国的兵力。秦王子婴迫不得已,只好穿上丧服,颈上系着丝条,捧着传国玉玺,请求投降,刘邦进入秦国的国都咸阳。


刘邦进入咸阳城后,见宫殿巍峨,珍宝无数,美女成群,就想留在宫中享受一番。当时的武将樊哙劝他不要因小失大,可是他不听,张良又劝他说,我们这所以能够来到咸阳,主要是因为秦国残暴无道。我们应该替天行道,消灭残余势力,改变秦朝的奢侈和淫乐,实行艰苦朴素来号召天下,现在您才占领了秦国,就要享受秦王所享受的快乐,这是“助纣为虐”的行为。刘邦认为张良的话有道理,于是撤出咸阳,把军队驻扎在霸上。


这里所说的“纣”是指商纣,商纣是殷纣王,有名的暴君。后来,人们用“助纣为虐”来比喻帮助坏人做坏事。


〖借箸〗


“借箸”这个典故源于《史记.留侯世家》。


秦朝末年,农民起义烽起云涌,汉王刘邦和楚王项羽,为了争权夺位而进行了长达数年的战争。公元204年,汉将韩信攻下魏国和赵国后,又长驱直入收复了燕国,项羽得知这一消息后,非常生气,亲自率领十万大军,攻打荥阳,把刘邦团团围困在荥阳城时,刘邦此时并没有多少军队可用,眼看事情到了危急的时刻,他手下的谋士郦食其建议他重新拥立六国后代,联合起来共同抗击项羽。刘邦采用了他的建议。


正在此时,刘邦的重要谋士张良前来拜见汉王,张良精通兵法,足智多谋,政治眼光非常远大。他听说刘邦准备重新拥立六国后代来对付项羽,认为这一做法无异于放虎归山,即使能够打败项羽,但是六国后代的热力到时候会非常强大,对刘邦会形成巨大的威胁。当时刘邦正在吃饭,于是张良就借了刘邦的筷子在饭桌上画了一番,具体分析了楚汉双方以后的形势和利害冲突,明确地提出不能重用六国诸侯的原因,刘邦采用了张良的战略方针,最后终于突破了项羽的重重包围。


后来,人们用这个来表示代人策划。唐代诗人杜牧的《河湟》中就用了这个:“元载相公曾借箸,宪宗皇帝亦留神。”


〖倒骑毛驴的张果老〗


张果,唐朝人,籍贯不详,是一位方士。在我国民间长期流传着“八仙”和“八仙过海”的传说。“八仙”中有一个倒骑毛驴的张果老,就是张果的化身。


武则天时,张果在中条山隐居,自称神仙。他时常往来于汾、晋之间。当时人传说他有长生不老的法术,已经活了几百岁了。武则天派人召他入朝,他不愿前往,就躺在床上,屏住呼吸,佯装已死。后来人们见他又在恒州(今河北省正定)的山林中活动。


开元二十一年(737年),恒州刺史韦济向唐玄宗报告,说张果在恒州。玄宗派中书舍人徐峤前往邀请,张果就跟随徐峤到东都洛阳。这年冬天,天气寒冷,玄宗请张果喝堇汁。张果连饮三杯,像醉酒一样。他手指着堇汁,说:“不是好酒!”就躺下呼呼大睡。一会儿醒来,拿铜镜来看,发现牙齿像被烧焦了一样,黑乎乎的。他让人拿来铁如意,把牙齿敲掉,藏在口袋里。然后从怀中取出药膏,敷在牙龈上,又倒头酣睡。待他再次醒来,已经长出了洁白的新牙齿。唐玄宗方相信他真有神仙法术。


唐玄宗迷信神仙道术,想把玉真公主许配给他为妻,但还没有向任何人提及。一天,张果突然对秘书少监王迎质、太常少卿萧华说:“民间有谚语说:‘取妇得公主,平地生公府’,这是很可怕的事。”王、萧二人怪他语无伦次。过了一会儿,有使臣来到,宣读诏书,“玉真公主许配先生”。张果开口大笑,并坚决推辞。


过了一些时日,张果恳求返回山林,得到玄宗许可。朝廷授给他银青光禄大夫的职位,赐号通玄先生,赏给帛300匹,侍从2人。张果回到恒州蒲吾县,不久去世。玄宗下令在那里建筑了栖霞观。


在后来的神仙故事中,张果就变成了张果老,成为民间传说中的“八仙”之一。


〖孺子可教〗


有一次,张良在下邳圯桥上闲游,一个身穿粗布衣服的老翁走到张良附近,故意把鞋甩到桥下,对张良说:“小伙子,下去把鞋取上来!”张良吃了一惊,真想狠揍老翁几下,可是看在他是个老翁的面子上,强忍怒气,把鞋取了上来。老翁说:“给我穿上!”张良想,既然已经把鞋取了上来,索性把好事做到底,于是跪着给他穿上。老翁穿鞋后,笑着离去。张良很是吃惊,一直目送着他。老翁走了一里多地,又返回来,对张良说:“小伙子有出息。五天后黎明时,与我在此相会。”张良感到此事怪异,连忙跪下说:“遵命。”


五天后黎明,张良到场时,老翁已经先到了,老翁生气地说:“与老翁相约,你却来晚了,这是怎么回事?”说罢就走,对张良说:“再过五天后早点来。”五日后鸡鸣时刻,张良便去了,可是老翁又先到了。老翁再次生气地说:“你来得这么晚,为什么?”说罢就走,对张良说:“五天后要早来”。五天后,张良不到半夜就去了,等了一会儿,老翁也来了,他高兴地说:“年轻人,理当如此。”他拿出一部书给张良,说:“读了这部书,就可以辅佐帝王完成大业,后十年会兴旺发达。十三年后,你可以在济北见到我,我就是(彀弓+禾)城山下黄石。”老翁说完就走,也没有别的话,以后再没有露过面。天明后,张良打开书一看,原来是《太公兵法》。


后张良苦读兵书,终于辅佐刘邦成就一番事业。


〖西安事变〗

1936年12月,国民党爱国将领张学良和杨虎城将军率部发动的西安事变及其和平解决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它对于促成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起了重要的作用。


当时在西北地区,以西安为中心的国民党军队的主要力量有张学良率领的东北军和杨虎城率领的第十七路军,这两支军队均非蒋介石嫡系,屡受排挤,对此,他们极为不满,尤其是东北军,过去盲目执行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弃守东北,遭到国人唾弃,后又被命“剿共”蒙受重大损失,全军上下深感“剿共”没有出路,强烈要求抗日,收复东北国土。在瓦窑堡会议之后,中国共产党通过种种渠道,大力开展对这两支军队的工作,坚定了张、杨联共抗日的决心,从而使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首先在西北地区取得胜利。


张学良自从在西北地区实行联共抗日之后,曾多次劝谏蒋介石停止内战,一致对外,都被拒绝。蒋介石调集嫡系军队约30个师准备从河南开入陕甘参加“剿共”。之后,蒋又于1936年12月初到西安逼迫张学良、杨虎城把军队全部开赴陕北“剿共”前线。12月12日凌晨,东北军和第十七路军协同行动,扣留了蒋介石,并囚禁了陈诚、卫立煌等国民党军政大员,随即通电全国,提出改组南京政府、停止一切内战等八项抗日主张。


西安事变发生后,在国内外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在如何对待事变的问题上,南京当权势力中出现了两种对立的主张。以军政部长何应钦为代表的亲日派竭力策动“讨伐”,轰炸西安,企图取代蒋介石的统治地位;而亲英美派的蒋介石亲属宋美龄、孔祥熙、宋子文等则不顾何应钦的反对,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营救蒋介石而积极努力。


中共中央在对国际国内的政治形势进行正确分析之后,确定了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基本方针,主张用和平方式解决西安事变引起的问题,反对新的内战;同时中共中央还主张用一切方式联合南京的左派,争取中派,反对亲日派,以推动南京政府走向抗日。


南京方面在弄清张学良、杨虎城和共产党并不想加害蒋介石,而希望和平解决此次事变的态度后,于22日派宋子文、宋美龄到西安谈判。周恩来作为中共中央全权代表也参加了谈判。他遵照中央的有关指示,在与张学良、杨虎城共同商讨并进行同南京方面的谈判中,作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经过两天的商谈,宋美龄等人作出“停止剿共”、“三个月后抗日发动”等项承诺。12月24日晚,周恩来会见蒋介石,当面向蒋介石说明中国共产党抗日救国的政策。蒋介石表示同意谈判议定的六项条件,允诺“只要我存在一日,中国决不再发生反共内战”。


25日下午,张学良决定释放蒋介石,并亲自陪同蒋介石乘飞机离开西安回南京。一到南京,蒋介石立刻扣留张学良。消息传出后,西安出现动荡不安的局势,东北军中坚决主张联共抗日的王以哲军长被东北军中一部分过激分子杀害,内战危险重新出现。周恩来在极端艰难的情况下,坚定而细致地进行工作,巩固了红军和东北军、十七路军的团结,基本上保持了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伟大成果。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是各种社会政治因素合力作用的结果。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之后,内战在事实上大体停止下来了,国共关系得到迅速发展,从而开始了国内和平的新时期;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对国共两党的再次合作,团结抗日起了重大的推动作用,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准备了必要的前提,成为由国内战争走向抗日民族战争的转折点,成为时局转换的枢纽。


张学良、杨虎城将军是历史的功臣。西安事变后蒋介石解除了杨虎城的兵权,又强迫改编了东北军和西北军。杨虎城被蒋介石长期囚禁,1949年9月17日在重庆惨遭杀害。张学良在国民党撤退到台湾前被蒋介石胁迫到台湾,2001年10月15日在美国夏威夷逝世。


上一篇:乔姓的来源
下一篇:张姓祭祖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