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蕲水清泉寺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⑴浣溪沙:唐玄宗时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名。双调四十二字,上片三句三平韵,下片三句两平韵。
⑵蕲(qí)水:县名,今湖北省浠水县。清泉寺:寺名,在蕲水县城外。
⑶兰溪:河流名,也是蕲水的旧称。
⑷山:这里指蕲水县境内的凤栖山,在蕲水县东。短浸溪:指初生的兰芽浸润在溪水中。
⑸萧萧:形容雨声。一作“潇潇”。子规:杜鹃鸟,相传为古代蜀帝杜宇之魂所化,亦称“杜宇”,鸣声凄厉,诗词中常借以抒写羁旅之思。
⑹无再少:不能回到少年时代。
⑺西:向西流。
⑻白发:老年。唱黄鸡:感叹时光的流逝,人生不可能长久。
山脚下刚生长出来的兰花幼芽浸泡在溪水中,松林间的沙路被雨水冲洗得一尘不染。傍晚,下起了小雨,松林中传出杜鹃鸟的叫声。
谁说人生就不能再回到少年时期呢?你看看,那门前的流水还能向西流淌呢!所以,不要在年老时感叹时光的流逝。
这首词是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春三月作者游蕲水清泉寺时所作。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诗中有所谓“讥讽朝廷”语,被罗织罪名入狱,史称“乌台诗案”。“乌台诗案”过后,于元丰三年(1080)二月被贬任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蕲水县距黄州不远。《苏轼文集》卷六十八《书清泉寺词》:“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师店。余将买田其间,因往相田。得疾,闻麻桥人庞安时善医而聋,遂往求疗。安时虽聋,而颖悟过人,以手指画字,不尽数字,辄了人深意。余戏之云:‘余以手为口,君以眼为耳。皆一时异人也。’疾愈,与之同游清泉寺。寺在蕲水郭门外二里许。有王逸少洗笔泉,水极甘,下临兰溪,溪水西流。余作歌云。”这里所指的歌,就是这首词。
苏轼为人胸襟坦荡旷达,善于因缘自适。虽在被贬黄州初时也吟过“饮中真味老更浓,醉里狂言醒可怕”(《定惠院寓居月夜偶出》)那样惴惴不安的诗句,但当生活安顿下来之后,樵夫野老的帮助,亲朋故旧的关心,州郡长官的礼遇,山川风物的吸引,促使他拨开眼前的阴霾,敞开了超旷爽朗的心扉。这首乐观的呼唤青春的人生之歌,当是在这种心情下吟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