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瀚岳国学馆王立群读《史记》之秦始皇→王立群读史记之秦始皇3:穆公东扩

王立群读史记之秦始皇3:穆公东扩

来源:百家讲坛 作者:王立群 点击:211
部分文章通过图片转成文字,会有一些错别字,望知晓。

内容简介

积极网罗人才,积蓄力量,百里奚和蹇叔这两位人才的引进为秦穆公的东扩增加了有生力量。正当秦穆公踌躇满志的时候,强大的晋国先后经历的三次天灾人祸,正巧给了秦国以可乘之机,那么晋国究竟经历了怎样的天灾人祸呢?秦穆公为了自己的东扩事业,他又是如何把握这些机会的呢?

全文

解说:上一集讲到秦穆公继承了秦襄公立国所留下的遗业,开疆扩土,称霸西戎,奠定了秦国长期发展的根据地。然而西戎之地毕竟偏远,秦国要想成为大国,必须要向东面的中原之地发展。秦国东面的近邻就是晋国,由于晋国地广人众,又是老牌的诸侯国,势力非常强大。所以秦穆公在位三十九年,用了三十六年的时间与晋国周旋。秦穆公一生主要是和晋国的晋献公,晋惠公,晋怀公,晋文公,晋襄公五位国君打交道,那么在不同的时期,秦穆公对晋国究竟采取了怎样的策略呢?他的东扩事业最终结果如何?

秦穆公东扩,最主要是和一个国家打交道,就是晋国。因为秦国东面就是强大的晋国,要和晋国打交道。那么秦穆公在和晋国打交道的过程中间,做了哪些事情呢?

第一件事:网罗人才。秦穆公是一个很贤明的君主,凡是明君都懂得,如果我手里没有人才,就根本没有办法和晋国较量。要想和晋国较量,必须得有人才。怎么网罗人才?在秦穆公继位的第五年,发生了一件事。晋国要去讨伐一个国家,叫虢国,但是晋国和虢国不相连,中间隔着一个虞国。晋国灭了虢国回兵的时候,顺手把虞国给灭了。这样虞国的国君就被抓起来,同时也连累了一个人,百里奚。这时候,正赶上晋国的国君晋献公要把自己的女儿嫁给秦穆公,女儿出嫁的时候,他把俘虏来的百里奚作为陪嫁的奴仆陪嫁到秦国去。百里奚当时七十多岁了,七十多岁的一个老先生,作为人家嫁闺女的陪嫁品。这老头又很有才华,觉得这是个奇耻大辱,逃了,逃到了宛,就是今天河南的安阳,当时是楚国的国界。在那儿被人家扣住了,等到秦穆公把自己的妻子娶回来,听说逃了一个人,一打听这个人是个非常有才华的人,就想办法把这个人赎回来。他用五张黑羊皮去换这个老头,当时楚国的边境官觉得这个很值,这老头七十多没用了,还能换五张黑羊皮,成交。百里奚就被押回来了,送回来以后,秦穆公亲自给他打开囚车,给他洗尘压惊招待他,向他询问治国的道理。百里奚说,我是亡国之臣,不要问我。秦穆公说虞国亡国与你无关,是因为虞国的国君太昏庸了。所以就和他谈了好几天,越谈越投机,越觉得这五张羊皮换的很值,然后干脆就授以国政,把整个国家大政交给了他,而且给他取了一个名字,五羖大夫。羖就是黑山羊,用五张黑山羊皮换回来的大夫。这样秦穆公就得到了自己手下第一个很有才华的人。秦穆公对百里奚非常称赞,百里奚就说,你别夸我,有一个比我强十倍的人,这个人叫蹇叔,这个人比我有才的多,只不过人们不了解。我给你讲几件事,第一次我想在齐国辅助他一个国君,去做官,蹇叔说这个官不能做,做了有危险,我听了他的话,后来齐国国君被杀了。我幸亏没做官,我要是做了就一起被杀了,他救了我一次。第二次,我到周天子那儿,周天子有一个王子很喜欢我,我又想跟着他干,蹇叔再次阻止我,我又不干了,结果那个王子后来被杀的时候,我没有因此被杀,救了我两次。后来我到虞国做官,蹇叔又阻止我,这次我没有听,这一去被俘虏了。所以我知道,这个蹇叔比我要强的多。秦穆公听到这儿,就把蹇叔请了来封为上大夫。这样,秦穆公就一下得到两个王佐之才,一个是百里奚,一个是蹇叔。

解说:秦穆公是秦国历史上第一个对中原抱有极大欲望的国君,秦穆公继位之后,就积极的网罗人才,积蓄力量。百里奚和蹇叔这两个人才的引进,为秦穆公的东扩增加了有生力量。正当秦穆公踌躇满志的时候,强大的晋国先后经历了三次天灾人祸,正巧给了秦国以可乘之机,那么晋国究竟经历了怎样的灾祸呢?秦穆公为了自己的事业,又是如何把握这些机会呢?

秦穆公东扩的第二阶段,就是打道义牌。秦穆公打道义牌主要是在和晋惠公交往的过程中。三救晋难,道义尽显。什么叫三救晋难?三救晋难指的是秦穆公三次救援晋国。第一次涉及到晋国的一次内乱,这场内乱是由晋献公引发的。晋献公晚年出问题了,这个问题出在女人身上,他宠爱的一个女子,叫做郦姬。这个郦姬心不好,就陷害太子,结果太子就死了。太子一死,太子的两个弟弟,一个叫重耳,一个叫夷吾。重耳就是后来的晋文公,夷吾就是后来的晋惠公,两个人都逃了。晋献公一死,郦姬的儿子就做了国君,但是这个国君是坐不稳的,因为他违反了一个规则,就是立嫡立长。这个时期整个天下特别讲究的是宗法,就是将血缘关系。郦姬的儿子是不能够立的,所以就有大臣把郦姬新立的儿子给杀了。而郦姬受到宠幸,不是一个人。郦姬受到晋献公宠幸的时候,是郦姬和她的妹妹一块儿受宠幸。她妹妹也生了个儿子,结果郦姬的儿子被杀后,有大臣把她妹妹的儿子立上去,结果又有大臣出来把她妹妹的儿子,和立她妹妹儿子的大臣一块儿杀了。晋国就乱了套,没有继承人了,权力真空,就在这个时候逃到外面的夷吾向秦穆公提出一个要求,说你送我回去,作为补偿,我把河西的八座城池割让给你。秦穆公就答应了,武装送他回去继位,就是晋惠公。但是晋惠公一继位,立即反悔。这下子秦穆公傻了,秦穆公有两种选择,打,不打。秦穆公的选择是忍,不打,看晋惠公怎么办。这是一救晋难。

二救晋难,是在秦穆公十二年,晋国遭灾,颗粒无收。晋国就向秦国求救。秦穆公手下的大臣分成两派。一派主战,主战派提出一个方针,趁“饥”讨伐,趁着他饥饿的时候,讨伐他。主和派意见是不能够见死不救,秦穆公就征求百里奚的意见。百里奚说了两句话:夷吾得罪于君,其百姓何罪。晋惠公夷吾得罪了你是他的错误,不关系到晋国的老百姓。晋国的老百姓没有吃的,你怎么能够看着晋国的老百姓没有吃的,而不出手相救呢?秦穆公采纳了百里奚的意见,大规模赈灾,从秦国的都城水陆两路向晋国大规模运粮,帮助一个强大的对手赈灾,这叫秦穆公援劲敌,天下称誉,树形象,政治得分。这一下虽然帮助了自己的对手,但是在天下所有诸侯中间树立了一个讲道义的形象,这是第二次。

两年后,秦国遭灾了,大面积颗粒无收。秦国向晋国求援,结果,晋惠公不但不赈灾,反而趁“饥”出兵。两国在韩原大了一仗,这一仗非常有名,就是韩原之战。开始打的时候,晋惠公一马当先,冲在前面,但是他在回车的时候,他的马陷在泥潭里走不动了。秦穆公一看这个机会,就冲上去,想把晋惠公抓过来。结果没有抓住,反而被晋惠公的军队包围了,而且秦穆公受了伤,形势非常危急。这个关键时刻,秦国军队中突然冲出了三百人的敢死队,这个敢死队冲出一个缺口,救出秦穆公,而且顺手牵羊,抓获了晋惠公。这个敢死队,当时谁也没有料到,是怎么来的?它有一个前因。秦穆公当年丢了一匹宝马,宝马丢了以后,被三百多了野人,我们讲过国人,就是住在京城里的人,和国人相对的就是野人,就是农民,住在京城以外的人。秦穆公的宝马,被三百个野人抓住了,而且宰了,吃了。案发之后,官吏就要惩罚他们,秦穆公说君子是不能以牲畜惩罚人的,而且吃了良马肉,一定要喝酒。如果吃了良马肉不喝酒,可能会导致死亡。不但不杀这三百人,还让他们喝酒,这三百多人大受感动,所以等到这次打仗时候,这三百人都参加了。秦穆公危急的时候,这三百人冲了上去,把他救了下来,还俘虏了晋惠公。抓住晋惠公以后,秦穆公说:当年你闹灾荒,我赈济你,现在我闹灾荒,你来打我,我还把你抓住了。要杀晋惠公,用他来祭天。这事儿闹得很大,先是周天子来调解,晋国和周天子是同姓,都是姬姓。然后秦穆公的夫人也出来调解,因为秦穆公的夫人是晋国人,她说晋惠公是我弟弟,也出来求情。秦穆公最后作了一个决定,第一,以诸侯之礼接待晋惠公。第二,两国签订同盟,互不侵犯。第三,送晋惠公回国,这是秦穆公第三次救晋难。这下子晋惠公无话可说了,回国之后做了两件事,第一把河西之地给了秦穆公,第二派自己的太子到秦国做人质两家和好。

解说:秦穆公通过三次救晋难,在诸侯国中见树立了良好的形象,但是这些行动也是明显带有东扩目的的。因为秦穆公最初帮助晋惠公成为晋国国君,是想要晋国的河西土地作为酬谢。当晋惠公趁“饥”发兵,袭击秦国失败被俘后,秦穆公对外宣布要杀死晋惠公祭天,实际的目的也是要晋惠公履行诺言,献出河西土地。最终秦穆公如愿以偿,秦国的东扩出有成效。那么秦穆公之后,又是如何审时度势,继续实施他的东扩计划呢?

秦穆公重点打交道的第三个国君,是晋怀公。晋怀公是晋惠公的儿子,也就是到秦国做人质的这个儿子。秦穆公对他很好,把自己的女儿许给了这个做人质的晋国太子。秦穆公二十二年,这个太子突然消失了逃了。为什么逃呢?他听说他爹病了,他急了,怕自己在秦国做人质,万一晋惠公有什么不幸,他回不去,不能继承君位。所以他想了想,就溜回去了,而且走的时候,没有带他的妻子,把秦穆公的女儿抛弃了。所以秦穆公很恼火,他对晋怀公的办法是另立新君。晋惠公有一个哥哥,就是重耳,在外面流亡将近二十年,这个时候流亡到了楚国。秦穆公就派人到楚国接回重耳,把自己被抛弃的女儿嫁给了重耳。重耳和晋怀公辈分上差了一辈,晋怀公是重耳的亲侄子,秦穆公要把侄媳妇再许给他。我们今天看,叫乱伦,但是乱伦是宋代以后才有的概念,当时春秋时代不计较这个,完全可以。重耳开始也觉得不太方便,拒绝,后来还是照单全收。秦穆公很高兴,怎么办?刚好你是合适的人选,也是个公子,干脆把重耳送回国,让他去继位。这个人就是中国历史上鼎鼎大名的晋文公。晋文公回去后,就把晋怀公杀了,继承了王位。晋文公是和秦穆公打交道的第四个国君。秦穆公和晋文公打交道是全面合作,因为晋文公是当时天下的霸主,晋国实力比秦穆公要强,所以秦穆公尽管非常想要东扩,但是实力不如他的女婿晋文公,所以他采取表面合作,保存实力的做法。秦穆公三十年,晋文公出兵攻打郑国,秦穆公作为老丈人,还去帮助晋文公攻打郑国。郑国是个小国,秦晋两家的大兵,兵临郑国城下,这下在,郑国肯定要完了。这个危急关头,郑国派来一个使者,去见秦穆公。他说秦和晋大兵一到,郑国已经知道自己完了,但是郑国完了,对秦国有什么好处?当时的地理位置,郑国在河南,都城是现在的河南新郑,秦国在陕西,陕西和新郑之间,隔着一个晋国。他说这样一个地理位置,你把郑国灭了,这个土地能归到秦国吗?将来肯定是给晋国了。“邻之厚,君之薄也。”你的邻居土地扩大了,你的土地相对不就缩小了,对你没有好处。秦穆公一听,很有道理,就决定不打了,而且派了三个秦国将领帮助郑国防守,自己单方面撤军。秦穆公一撤军,晋文公也不打了,晋文公觉得他能做国君,是秦穆公的帮助,所以他也撤了,郑国得到了保全。两年后,晋文公死了,继位的是晋襄公。晋襄公,秦穆公没有把他放在眼里。

解说:晋文公可以说是秦穆公东扩路上的拦路虎,是春秋时期的霸主之一,他在位期间任用贤良,整顿内治,加强军队建设,使得晋国国力大盛。公元前635年,晋文公又独立勤王,匡扶周室,名声大振。之后晋文公又靠武力在诸侯争霸中取得霸主地位。所以秦穆公虽然一直想东扩,但是面对贤明的晋文公,只能用联姻合作的方式来保存实力。晋文公死后,秦穆公终于又等到了东扩的机会,那么这个机会是什么呢?

秦穆公三十二年,晋文公死了,还没有安葬的时候,秦穆公得到了一个消息,两年前,他派了三个秦国将领帮助防守郑国,这三个将领传话过来,说我们现在在郑国过的很好,郑国人很信任我们,给了我们北门之管,就是北门的钥匙,“遣师以来,国可得也。”如果你偷偷派军队来,我们打开城门,郑国就是我们的了。这下子秦穆公作了一个决定,远程偷袭。他去征询两个元老重臣百里奚,蹇叔的意见,两个人都反对,理由是“劳师以袭远,未所闻也。”动用这么多军队去袭击一个遥远的国家,没听说过,这是第一。再一个,“师劳力竭,远主备之。”隔了这么远,等我们的军队到达那里,早就疲劳了,而且对方不可能不得到消息。我们的军队疲劳了,对方又有准备,这个仗怎么打?这一次,秦穆公铁了心了,一定要打。秦穆公三十二年以来,在东扩的问题上,一向谨小慎微,打政治牌,这次为什么突然变得要打军事牌了?我想有两个理由,第一,晋文公下世,他没有把继位的晋襄公放在眼里。第二,这个时候已经进入秦穆公的晚年了,所以,过去的政治牌到这次洗牌了,换成军事牌,决定偷袭。到出兵那一天,百里奚和蹇叔就拦住军队哭,这一哭,就是非常有名的蹇叔哭师。秦穆公恼了,这不是败我的兴吗?因为这一次出兵,他派了三个将领,三个将领中,一个是百里奚的儿子,一个是蹇叔的儿子,蹇叔认为:“吾见师之出,不见师之入也。”我看见军队出去,看不见军队回来,所以他哭了。这一哭秦穆公恼了,说了一句很重的话:“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也。”说你们两个老头懂什么,假如你能活到一个中等年纪,你们墓地上的树,长得都有一拱粗了。就是说秦穆公认为两个老头多管闲事,说你们是早该死的人了,这话很粗野。两个老头说,我们之所以哭,不是败你的兴,实在是我们老了,我们的儿子出征,肯定是回不来了,而且打败仗的地方,一定在殽这个地方。秦穆公不管这一套,硬是让军队去偷袭郑国。秦穆公三十三年,这支军队走到了滑国,滑国是晋国附属国,到了滑国,碰见了一个郑国的商人很有名,就是弦高。弦高赶了十二头牛,到外面去卖,一下子碰见了远程奔袭的秦军,弦高就慌了,他怕秦军杀他,就说,郑国的国君听说你们来了,一方面加强防守,一方面派我带着十二头牛来犒赏秦军。他编了一个谎话,然后把十二头牛献给秦军。秦军主帅一听,人家已经有准备了,这仗不能打了,干脆把滑国灭掉回去吧。这一灭滑,激怒了一个人,晋襄公。因为滑国是晋国的附属国,晋文公刚死,晋襄公就觉得,你趁着文公丧葬,把我的滑国灭了。所以晋襄公决定打秦军一个埋伏,他在殽这个地方伏击了重兵,然后秦军在毫无戒备的情况下通过晋国的殽,遭到攻击,全军覆没,三位主帅被俘,这就是出师前,百里奚和蹇叔断定的被围歼的地方。晋襄公抓了秦军的三位主帅就要杀,这个时候,晋文公的妻子出来说话,晋文公的妻子是秦穆公的女儿,就和晋襄公说,我爹最恨这三个人,让秦国军队全军覆没,你何必杀他们,把他们送回去,让我的父王把他们杀掉,你不用动手了。晋襄公一听有道理,就放了。三帅回去的时候,秦穆公郊迎几十里,而且穿着丧服,说了一句话:“孤以不用百里奚,蹇叔言,以辱二三子。”我因为没听说百里奚和蹇叔的话,让你们受辱了,不但没有惩罚这三个人,而且让他们官复原职,重赏他们。这个事件发生以后,停了几年,到秦穆公三十六年,秦穆公又派百里奚的儿子做主帅,带兵,这一次要打晋国了,因为这个时候,离秦穆公的去世只剩三年了,换句话说,秦穆公这个时候,已经等不及了,所以这一次打仗的时候,秦穆公亲自去了。而且这次用了一个非常有名的战法,就是一渡过黄河,秦穆公就下令把所有的船沉了,我们都知道,项羽打巨鹿之战,破釜沉舟,很有名。破釜就是砸锅,沉舟是沉船。其实沉舟的专利不是项羽,应当是秦穆公。晋国的士兵一看,秦穆公的军队过了黄河,就把船沉了,明摆着是玩命,所以晋国的军队不敢交战了,活不跟死斗嘛。所以,秦军打了一个大胜仗,打败晋军,夺了地。所以我们可以说,秦穆公毕生是致力于东扩的,但他东扩的路并不顺,虽然最终打败了晋军,但是晋国仍然是一个强大的邻国,军事实力仍然被保存下来。所以秦国东扩之路并没有走完,需要后代秦国的国君继续走下去。三年后,秦穆公去世。秦穆公去世以后,又经过了十五代国君,将近二百六十年。这十五位国君碌碌无为。十五位国君之后,继位的是二十一岁的秦孝公,才继续了秦国的崛起之路。秦孝公是如何继续的呢?我们下次再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