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群读史记之秦始皇4:商鞅变法
内容简介
商鞅变法是指战国时期秦国的秦孝公即位以后,决心图强改革,便下令招贤。商鞅自魏国入秦,并提出了废井田、重农桑、奖军功、实行统一度量和郡县制等一整套变法求新的发展策略,深得秦孝公的信任,任他为左庶长,开始变法。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全文
解说:战国后期,秦王嬴政灭六国,平天下,最终统一中国。但嬴政统一中国不仅仅是他个人努力的结果,还和秦国一代代国君的努力分不开。在嬴政统一六国的一百多年前,秦孝公登基继位后,实行了商鞅变法,对嬴政后来的统一中国有着重大的影响。商鞅变法是怎么回事儿,让我们还是回到当时的背景中去了解整个事情的来龙去脉吧。在秦王嬴政的先祖秦孝公继位时,战国七雄的政治格局已经形成,这就是齐楚燕韩赵魏秦。而秦国虽然经历了秦穆公称霸西戎,奠定了秦国发展的基石,但秦穆公之后的很多国君都碌碌无为。到秦孝公继位的时候,秦国在战国七雄中虽然占据一席之地,但实力并不强大,随时都可能在七雄争霸中,被别的国家吞并。而秦孝公是一个有抱负的国君,想有一番作为。在这样的背景下,秦国迎来了中国历史上鼎鼎有名的改革家,商鞅。商鞅在秦国实施的变法,使秦国走上了富国强兵的道路,为秦国最终统一六国,开辟了道路。然而就是这样一个人,最终却落得一个五马分尸的结局。那么,商鞅提出的变法措施是什么呢?为什么他的变法使秦国强盛,而自己最终却是惨死的结局?商鞅实行的变法,对一百多年后的秦王嬴政统一中国,又有什么影响呢?
公元前338年的一天,从秦国的商地走出来一个人,这个人离开商地以后,就匆匆忙忙的赶往东边,他想逃到魏国去。走到傍晚,他遇到一个客店,想在这里投宿。但客店的主人向他要证件,他没有,主人就告诉他,说商君变法,住店必须有证件。如果没有证件,我私自留宿,要连带受罪。这个人就长叹了一口气,说商君变法,变到这个程度,我没有想到,只好离开这个客店,继续赶路。这个人就是商君,也就是商鞅。
我们知道商鞅在秦孝公的指示下,在秦国变法成功,被封于商地,称为商君。他为什么要逃离秦国,为了说清这个问题,我们先讲讲商鞅是个什么人。商鞅是个很有才的人,早年他在魏国的国相,公孙痤的手下任职。公孙痤很有名,他也了解到商鞅很有才,就想向魏惠王推荐商鞅。但是很不凑巧,公孙痤还没有来得及推荐,就病危了。魏惠王听说公孙痤病重以后,就去探望公孙痤,因为魏惠王非常信任公孙痤,如果公孙痤去世以后,魏国的国政由谁来掌管。他就问公孙痤,说你要是有不测,谁可以接替你。公孙痤就说,商鞅。这个人虽然非常年轻,但是很有才华,可以接替我。然后,公孙痤就说了一句很重的话:举国而听之。说大王你要把整个国家交给他。魏惠王听了以后,没有说话。公孙痤就知道,魏惠王没有采纳他的意见,所以在魏惠王临走之前,公孙痤又把魏惠王叫到身边,悄悄地说了两句话,说这个人如果你要用,就重用他。如果你不用,一定要杀了他,决不能让他出国。这是公孙痤临走时候交待的。公孙痤说完,魏惠王就走了,魏惠王一走,公孙痤立即把商鞅叫过来,说你赶快逃,刚才魏王来了,问我的病情,我向他推荐了你,我根据魏王的表情来看,他可能不会用你。但是我跟魏王说了,只要不用,一定杀了你。快走,晚了就走不了了。商鞅听了以后,平静的笑了笑,说不可能。他既然不可能听你的话重用我,也不可能听你的话杀我。而这个魏惠王出来以后呢,感到很可笑,说公孙痤是不是昏了头,让我把整个国家交给商鞅,这是不可能的。这样公孙痤死了,商鞅继续留在了魏国。那么商鞅在魏国没有得到重用,怎么会跑到秦国呢?
这件事牵涉到另一个人,就是秦孝公。秦孝公继位的时候很年轻,21岁。但是秦孝公很有魄力,想做出一番事业。他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怎样网罗人才。秦孝公就提出一个口号,说谁要是能够为我出谋划策,让秦国强盛起来,我要“与之分土”。这个话分量很重,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作为君王的人提出来,给那个帮助他的人分土地,而且这句话对人才的杀伤力非常大,谁不愿意分一块领地啊。在这种情况下,秦孝公寻求人才的这个政令就越过秦国的国界,传到了魏国。商鞅听说,就去了秦国,到了秦国后,商鞅举目无亲,要见到秦孝公,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儿。最后他想了一个办法,秦孝公很宠信一个太监,这个太监姓景,叫景监。他想见秦孝公,就通过景监去见。后人因为这个事情批评商鞅,说商鞅走的路不正,他是通过一个宦官去见秦孝公,实际上这个话没道理。因为当时商鞅如果不通过景监的话,他见不到秦孝公,只能用这个办法。第一次见面,商鞅大谈帝道,这个帝指的就是中国历史上五帝,黄帝,颛顼,帝喾,尧,舜,讲这个帝道。讲了半天,秦孝公听得昏昏欲睡。商鞅走后,秦孝公就把景监叫过来,臭骂一顿,然后给商鞅下了一个结论,两个字,妄人。只会说大话的人,所以第一次见面没谈成。隔了几天,第二次见面,这一次商鞅给秦孝公谈的是王道。所谓王道就是夏禹,商汤,周文王周武王的治国之道,秦孝公还是没听进去。第三次见秦孝公讲霸道,就是春秋五霸的称霸知道,秦孝公听得比较兴奋,还没有完全听进去。第四次见秦孝公,讲的是强国之到,秦孝公听傻了,先秦时期人们坐的姿势就像我们今天跪的姿势一样,秦孝公听着听着,不自觉就把他坐的垫子往前挪,靠近商鞅。这次大得秦孝公的赏识,秦孝公就决定重用商鞅。
解说:商鞅得到秦孝公的重用,开始实施自己的变法措施,他没有辜负秦孝公的期望,他的变法最终使秦国走上了富国强兵的道路。但是在这一集的开头,王立群先生给我们描绘的却是一幅商鞅逃离秦国的场面。商鞅在秦国实施变法,为什么最后要逃离秦国?要就是原因,我们就必须了解,商鞅变法的内容。
了解了商鞅变法的内容,我们就知道商鞅为什么要逃离秦国了。商鞅变法的内容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政治制度的改革,二是经济制度的改革,这两点是商鞅变法强国的根本。我们先谈政治制度。
商鞅政治制度的改革,第一点,商鞅在改革的时候,曾经下令,借助于秦孝公的支持下令,把秦国的一些小的乡和邑合并起来,合并成县,每个县有一个县令,有县丞。县令和县丞由国君直接任命。这个事看起来不起眼,但实际上就是后来秦国,直到秦始皇实行的郡县制的雏形,实际上就是中国中央集权制的雏形。第二条措施,官僚制。我们先介绍一下世卿世禄。因为作为西周王朝来说,它实行的是世卿世禄制,也就是说诸侯,卿大夫他们的官职,爵位,领地时可以世袭的,但是这个制度有两大弊端,世卿世禄就是说他爷爷,他父亲,他这一辈世世代代为官,那么没有当官的人世世代代就不能做官,这样的一个政权就不能够不断的向里面补充一些精英和优秀分子。一个没有优秀的精英的不断补充的政权,是没有活力的。另一个毛病,就是世卿世禄威胁到国君。因为诸侯也好,卿大夫也好,如果封给他一块领地,世世代代为官,世世代代有这样一块土地,如果经营得好,会越来越强。当他强大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他可以掌握了这个国家的政权。所以世卿世禄制危害很大,所以商鞅这个办法很好,他实行官僚制,县令县丞由国君任命,不可能产生世袭的情况,每一次任命,只能做一次,下一次再任命,就不一定是你家的人了。废除了世卿世禄制,形成了官僚制的雏形。那么世卿世禄废除后,怎样选拔官员?商鞅又实行了一个办法,军功爵制。按照你立的军功,给你一定的爵位,所以他变法中间,有一句很重要的话: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率”就是敌军的首领,就是你在战场上,杀一个人回来,只要带一个人头回来,就升一个爵位。这样作用的结果,双刃剑,很厉害的。一方面,那些宗室贵戚,没有军功,就没有爵位,地位就下降。所以原来的旧贵族,对商鞅这一套非常反感,激烈反对。反过来呢,下层的老百姓很欢迎,本来不能做官,我立了军功,就可以做官,就有了特权。这样比较起来,当然是拥护者多,反对者少。这样,在政治上,我按照爵位的高低来排你的等级贵贱;在经济上,按照爵位的高低,来分配财富。所以最后导致了一个局面,军功爵制的实行把整个秦国的老百姓激活了。人人都想立功,立功最好的办法,就是当兵。当兵立功最好的办法,就是多杀人。所以通过这个军功爵制,打击了贵族,同时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第四点,连坐制。商鞅在变法中间,加强了对老百姓的控制,他立了两个法,一个叫连坐法,一个叫告奸法。什么叫连坐,就是把秦国的老百姓编起来,五家是一伍,十家是一什,一家犯法,十家连坐。这样让十家捆成一块儿,只要有一家犯罪,其他九家跟着一起陪罪,连带受罚。为了不受罚,实行另外一个办法,告奸,告发奸人。如果不告奸,处罚非常重,腰斩。告一个奸人,和杀一个敌人同样受赏,升一级爵位。如果不告奸,匿奸,掩盖奸人,那和投降一样论处。
解说:以上内容就是商鞅在政治领域实施的变法,我们再来总结一下。废除世卿世禄制,使优秀的精英人士补充进入政权,使政权充满活力。建立军功爵制,打击世袭贵族,提高军队战斗力。实行连坐制,把全国老百姓编织成一个网络,便于中央集权。通过这些内容我们可以看到,在当时的社会制度下,商鞅在政治领域内实施的变法,对秦国的发展是有利的。那么,商鞅在经济制度领域又采取了哪些变法措施呢?
下面我们介绍他的经济制度改革,主要是两条。第一条,废除井田制,重奖耕织富国。这一条讲的是富国的办法。什么叫井田?商周时期实行的井田制度,是把这一方土地,比如900亩,按照井字形分成九块,每一块叫一区,是一百亩。中间这一区是公田,周围这八区是私田。每一区给一个农民来种,中间这一区由八户农民共同耕种,这一区打的粮食交给国家,这就是井田制。井田制有一个毛病,就是每一家耕种的私田受到很大的限制。为什么商周能实行?商周时期生产工具不行,商鞅这个时候已经使用了铁器,生产力提高了,你还让我种着一百亩,显然土地不够了。所以这个时候,商鞅就实行一个办法,废井田。他首先把土地扩大,过去一亩是多大呢?宽一百步,长一百步,现在改成二百四十步。同样是一百亩地,比过去的一百亩地大了很多,在一个就是减少赋税。第二个是奖耕织,男耕女织,为了提高生产积极性,如果你不能当兵,但你种的地打的粮食多,织的绢帛多,只要你的产量高,也给你奖,以后也可以升爵。再一条,强制分家,商鞅变法规定,一个家里面有两个成年男子的,必须分家。两个成年男子意味父子两个,或者兄弟两个,必须分家。如果不分,“倍其赋”,赋税加倍。为什么要分家呢?分家不是增加户数吗?征税的时候,按照户数来征,一分家,国家的税收也就增多了。这样一来,几年之间,国家就富了。
国富以后,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怎样强兵。经济制度第二句话,主民客民分业,重奖杀敌强兵。什么是客民?商鞅把原来秦国的农民叫作主民,当时秦国称霸西戎之后,土地面积很大,人口少。和秦国相邻的从晋国分出来的韩赵魏三国,这三国,人口多,土地少。商鞅就想了一个办法,把韩赵魏三国的农民吸引过来,到秦国来种地。你只要来,就给你地,还给你房子,三年不服劳役。这样,韩赵魏的很多农民就被吸引过来了,这些农民叫客民。商鞅变法规定,主民主要是当兵,客民主要是种地。主民是秦国人,打仗可靠,肯定卖力气,这是第一点。第二点,当兵容易立功,所以让主民去当兵,客民种地,主客民分业。这样一来,秦国的士兵主要有秦国的农民组成,而韩赵魏三国的人来了以后,为他们种地。那么这些当兵的人,怎样让他们去杀敌呢?商鞅的办法是“商君为法于秦,战,斩一首赐爵一级”。杀一个人,带回来一个脑袋,就升一级,这个办法实际上把人性恶的一面充分调动起来了。所以后来六国的人说,秦国的军队是“虎狼之师”。秦国的军队打仗,一个个眼睛都红了,就像猛兽一样,巴不得多砍几个人头,回去报账升官,升爵位。所以秦国的士兵打仗的积极性空前高涨,甚至发展到极致的时候,有两个秦国士兵追一个敌国士兵,追着追着敌国士兵不见了,其中一个秦国士兵可能把另一个秦国士兵的脑袋砍下来。为什么秦国的士兵那么能打,就是有一个很强的刺激,在鼓励着他们。
解说:商鞅的变法措施既涉及政治制度,又涉及经济制度,这样一来,变法就必然触及一些世袭贵族的既得利益。我们可以想象,当这些世袭贵族既得利益被触犯的时候,他们肯定是不支持变法的,很有可能还会阻碍变法。所以商鞅在变法过程中遇到各种各样的阻力,那么商鞅又是如何冲破阻力,将变法推行下去的呢?
商鞅不过是一个从魏国来的客卿,他能够变法,全靠秦孝公的支持。所以孝公的支持,是变法能够成功的最重要的因素。但是光有支持还不够,商鞅变法中间遇到那么多阻力,怎样破除?就是树威信。商鞅要变法,必须树立起威信。商鞅想了一个办法,这个办法在历史上非常有名,立木为信。他知道,令而无信,比言而无信危害更大。国家的政令一定要讲究信用,如果令而无信的话,没有人会执行,就是贯彻不下去。商鞅在秦国的国都,“商场”的南门立了一根柱子,三丈高的大木桩,然后下命令,谁能把这个木桩搬到“商场”的北门,赏十金。这个事情很简单,赏金很重,没有人相信。商鞅一看没有人动,好,增加奖励,奖五十金。重赏之下,必然有人来试,结果有一个人楞是把这个木头从南门搬到了北门,商鞅立刻兑现五十金,这个事情就传开了,大家都知道,商鞅说话是算数的,这就叫树威信。
第二条,惩贵戚。严惩违法的贵戚,大家知道,老百姓在法律面前是比较谨慎的,因为没有靠山,所以遇到国家的法令,比较容易守法。谁爱犯法呢?贵戚。因为他们有背景,家里有靠山,所以他们敢违法。商鞅变法的第二年,遇到一件事,秦孝公的太子犯法了,太子是嗣君,将来要继位做国君的,不能把太子法办了。怎么办?商鞅变通,太子不是有老师吗,太子犯法,不能罚,我罚他的老师,史书记载:“刑其傅,黥其师。”就是对他的师傅,这个人叫公子虔,给了一个重罚。对他的老师,另一位老师黥刑,就是在脸上刺字。连太子的老师都要受罚,你想想这个处罚力度有多大。而且太子的这个老师很不争气,四年以后又犯法,这下商鞅不客气了,按照法律的规定,他要受劓刑,把鼻子割了。所以,秦孝公一死,他这个受过处罚的太子一继位,被割了鼻子的这个老师就立即诬告商鞅谋反。然后继位的这个太子,秦惠文君就下令抓捕商鞅,因为太子也恨商鞅。商鞅得到这个消息,就赶快逃了,就是我们一开始讲的,商鞅为什么逃,就是因为他执法特别严,得罪了太子,得罪了太子的老师。商鞅想逃到魏国去,他想魏国的人能接受他,结果跑到魏国的边界,魏国的边防人员禁止他入境,因为商鞅曾经带领过他的军队把魏国原来都城安邑给占了。占了以后,魏惠王没有办法,就把国都迁到大梁,就是今天河南的开封。魏惠王迁都的时候,非常遗憾的说了一句话:寡人恨不用公孙痤之言也,我最后悔的就是没听公孙痤的话,要么用商鞅,要么把商鞅宰了,魏惠王后来非常懊悔。因为有这么个事儿,所以商鞅逃到魏国,魏国没有收留他。不但不收留,而且把他抓起来,武装押送回秦国。送回去以后,商鞅就被继位的太子,秦惠文王给车裂了。车裂是一种很残酷的刑罚,就是把人的四肢绑在不同的车上,赶着车一拉,把人活活肢解了,所以商鞅最后是车裂而死。
(这里作者有一个错误:商鞅是死了之后再被车裂的,不是车裂而死。史记原文:秦发兵攻商君,杀之於郑黾池。秦惠王车裂商君以徇,曰:“莫如商鞅反者!”遂灭商君之家。意思就是:秦王派兵攻打商君,在郑邑池杀死他。秦惠王车裂商君尸体而示众,说:“不许再有像商鞅这样的造反者!”于是又灭了商君的家族。)
第三条最后要谈的一点就是对商鞅的评价问题,我们应当承认,商鞅是中国历史上非常卓越的政治家。他适应战国后期的形式,采取了富国强兵的办法,在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上一系列的改革,使秦国迅速的从二,三流的国家一下子成为七雄中间最强大的国家。所以,秦国的崛起,商鞅是个关键性的人物。但是强国也有强国的麻烦,因为秦国崛起的速度太快,引发了六国的高度关注,六国要生存,必须要找一个新的生存策略,而秦国面对六国的生存策略,也得找出一条应对策略,这样秦国才能继续完成他的崛起之路。那么,六国的生存策略是什么?秦国的应对策略是什么?我们下集再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