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群读史记之秦始皇12:通天大计
内容简介
正式掌权的秦王嬴政面对着一个很大的问题,这个问题就是说统一六国的战争什么时候开始发动,怎么样来统一六国就是秦王嬴政要解决的重大问题,这个通天大计实际上是在韩非、嬴政、李斯、姚贾四个人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中产生的,也可以说是在这四人的斗争中所形成的。
全文
解说:秦王嬴政最终统一了中国,这除了是他个人的功劳外,还和他先祖的努力是分不开的。因为最初秦国立国之时,只是一个小国。后来经过三十多个国君的努力,秦国逐渐崛起,从一个不入流的国家成长为实力强大的国家。到了秦昭襄王时期,秦国对六国的优势已经非常明显。后来又经过秦惠文王,秦庄襄王的经营,秦国的实力越来越强大,到秦王嬴政正式接掌权力后,秦国对六国的优势就更加明显了。可以说秦王嬴政即位的时候,发动对六国的统一战争已经是水到渠成的事情。所以这个时候,秦王嬴政就开始考虑怎样发动对六国的统一战争。先攻打哪个国家?战争何时发动?这些问题可以说涉及到秦国统一六国的通天大计。上一集,王立群先生讲到,这一个通天大计和韩国公子韩非的死是密切联系在一起,那么,这个通天大计是什么呢?韩非之死和这个通天大计有什么关系呢?秦王嬴政在这中间又起到什么作用呢?
正式掌权的秦王嬴政,面临着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说统一六国的战争什么时候开始发动?怎么样来统一六国,这是秦王嬴政要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这个通天大计,实际上是在韩非和嬴政,李斯,姚贾四个人之间的,错综复杂的关系中间形成的。换句话说,是在韩非和嬴政,李斯,姚贾的斗争中逐步形成的。首先提出来这个问题的人是李斯。李斯这个时候已经脱离了吕不韦,进到了秦国的中央政府。这时候李斯就向嬴政提出来统一天下的时间问题。因为这时候的李斯可以说是踌躇满志,一心报国,他满心希望为嬴政发挥自己的作用。他提出了一个方针,就是要立即发动。李斯有一个观念是根深蒂固的,就是李斯当年跟着荀子学习的时候,在学成帝王之业,离开荀子的时候,他曾经和荀子说过一番话。他讲到他自己的时候,非常强调的四个字“得时无怠”,就是得到机会,不要懈怠。一个人一生中机遇是非常少的,机遇来临的时候,千万不要放过。所以李斯就认为,秦国统一天下的大业现在就必须立即行动。李斯认为,现在是个什么时代呢?对于秦国这样一个经营了几百年的国家来说,现在是“此万世之一时也”,这个万世不是指万代,是笼统而言的,讲秦国三十多代国君,六百多年的经营,已经到了需要收官的时候。如果错过这个黄金档期,让六国缓过气来,重新组织起合纵,李斯认为“虽有黄帝之贤,不能并也”,即使有黄帝那样的才能,也不能统一天下了。所以李斯就提出来一个非常带有战略性的观点,立即发动对六国的统一之战。这个意见提出以后,嬴政立即就采纳了,秦王嬴政在这一点上,和李斯观点完全一致。所以,嬴政就提拔李斯做了秦国中央政府的长史。嬴政的决策,也让韩非卷入了这个通天大计的制定。
李斯首先提出来,灭韩。李斯认为,把韩国灭掉,就可以恫吓山东其他国家,便于秦国把其他国家吞并了,嬴政就批准了李斯的灭韩计划。这个计划得到实现了吗?没有,它遭到了一个人的反对,这个人就是韩非。韩非是韩国的公子,李斯主张灭韩,首先触及到的,就是韩非所在韩国的根本利益,所以这时候韩国的亡国之君韩王安,就和韩非商议,要怎么样削弱秦国,阻挡秦国灭韩。这样,第三个人就介入了,就是韩非介入了这个通天大计的制定。但是韩非和李斯不同,上一集我们讲过,李斯是楚国上蔡人,学完以后,却跑到了秦国去发展自己的事业,也就是说李斯对自己的楚国没有太多的感情。但是韩非不一样,韩非是韩国的公子,就是韩国国君的儿子,只是因为他不是长子,不能继位,所以,韩非对故国的感情非常深,对秦国要灭自己的国家是坚决反对的。韩非就作为韩国的使者入秦,给秦王嬴政上了一个奏疏,基本主张是灭赵存韩。韩非提了三点理由,第一,他说韩国现在已经相当于秦国的一个郡县了;第二,赵国是一直准备和秦国对抗的国家;第三,韩国并不像你们所想像的那样容易灭掉。我们先说第一点,韩非说,韩国既弱又小,又靠近秦国,实力远远不及秦国。所以韩国三十多年来一直奉行侍奉秦国的政策。韩非打了个比方,他说韩国和秦国的关系,韩国就像秦国房间里椅子上的坐垫,所以韩国对秦国关系一直是非常好的。秦国要去打哪个国家,韩国都出兵跟随,最后的利益归于秦国,怨恨归于韩国,韩国把天下诸侯都得罪了,帮助秦国。从这个意义上讲,韩国是秦国的内臣。第二点,韩赵魏三国来说,赵国最强。赵国一直在扩充自己的军队,它吸引了大批合纵之士,而且一再和天下诸侯声明,说秦国如果不被削弱的话,天下诸侯没有一国能活下来。所以这个赵国是一直准备和秦国较量,赵国才是秦国主要的敌人。所以你现在如果把韩国灭了,那会让天下人看到秦国灭了自己的内臣,而放过自己的外贼,侍奉秦国最后的结果是被秦国灭掉,那么,天下诸侯谁会来和秦国友好呢?天下的人都会和赵国结盟。第三,韩国不容易灭。韩国虽然小,韩国所处的地方虽然叫“四战之地”就是四个方向都需要应付外敌,但是一百多年以来,韩国就是在和邻国的斗争当中发展壮大起来的,所以这个国家不能轻易的灭掉。假如说你要灭韩的话,韩国就会和魏国结成同盟,魏国肯定会帮助韩国的。韩魏结盟后,这两国就可能去帮助赵国,赵国本来和齐国就是联盟,那么你攻打赵国就更困难了。所以韩非主张,不能先灭韩国,应该先灭赵国。那么怎么灭赵呢?韩非还提出了一个具体计划,第一步,先派人带很多钱到楚国去,买通楚国的重臣,稳住楚国。第二步,秦国再把人质送到魏国去,这样魏国也就不再行动了。稳住了楚国和魏国后,就可以联合韩国去攻打赵国,这样赵国很快就可以灭掉,然后再灭齐。灭掉齐国后,韩国根本就不用打,写一封信去,韩国就会投降。韩非主张用这种办法来灭赵,存韩。
我们上一集讲过,韩非这个人口吃,不大会讲话,但是文章非常好,特别善于剖析利害,这是韩非文章最擅长的一点。嬴政看了韩非的上书以后,嬴政很聪明,没有作判断就把韩非的上书发给朝中的大臣商议。第一个起来反对韩非的就是李斯,李斯反对的理由有这样几点:第一,心病必除。他说韩国对于秦国,就像心里面隐藏的一个病,虽然现在没有发作,但是一定会发作的。比如说,秦国有了突发事件,韩国一定靠不住,所以韩国是必须要除掉的一个心病。第二点,这个心病必发作,这个病埋藏在身体里,也许一两年不发作,但是如果我们对付赵国,齐国,需要举全国之力,这个时候韩国这个心病就会发作。当年秦穆公兵败崤山的那幅惨状就会再现,所以韩国是必须要灭的。这样李斯和韩非的意见就是针锋相对的了,所以李斯主张灭韩,韩非主张灭赵,这两种观点,实际上就是秦王嬴政在制定通天大计的时候两个观点的冲突。它的本质是秦国和韩国两国利益的冲突,这就是通天大计卷入的第三个人,韩非。当然,秦国这个时候是老大,军事力量最强,是当时唯一的超级大国,没有一个国家能够和秦国相比,所以秦国很自然要用军事力量来消灭六国,这是毫无疑问的。在军事力量之外,还要不要用其他手段呢?李斯认为,还要用外交手段,李斯讲了一个办法,说我们多派一些人,带着很多钱到六国去,收买那些可以收买的重臣。如果他很廉洁,不收钱,就暗杀,然后再派大兵随其后。这样李斯就提出两种手段,一个是军事力量,一个就是金钱,李斯主张两种手段同时使用。而嬴政确实经历过一件事,嬴政主政之后,曾经发生过四国联军进攻秦国的事情,当时秦王嬴政召集六十多位大臣商议,大臣们都束手无策。这个时候,这个时候,有一个人叫姚贾出来了。姚贾提出来给我钱,我去把这四国摆平。嬴政听了很高兴,给了他一大批活动经费。姚贾用了几年的时间,把联合进攻秦国的四国全部用钱摆平了。姚贾回来以后,秦王嬴政封了姚贾千户,提拔作了上卿。这个事情被韩非知道了,韩非就立刻上书,上书中间指出来姚贾犯了三条大罪,第一,贪污公款;第二,假公济私,第三,出身卑微。我们先说第一条,他说姚贾拿了你赏的钱,活动了几年,都不知道这个钱他只花了一小部分,一大部分进了他自己的腰包。第二,他拿了你的钱,到各地结交了很多诸侯王,这些人都成了他的朋友,这叫假公济私。第三,姚贾这个人不行,姚贾是魏国人,父亲是把守城门的人,“守门监者”,是魏国守门人的孩子。姚贾在魏国曾经犯过盗窃罪,有作案记录。到了赵国以后,又被赵国驱逐了。你看这个人出身这么差,还犯过罪,你和这种人讨论国家大事,不是让我们这些人太掉价了吗?嬴政一看这个信,就质问姚贾,说你是不是拿着公款去结交诸侯了。姚贾说确有其事,嬴政一听就大发雷霆,说你既然这样做了,怎么还有脸面回来见我?姚贾说,你听信别人的谗言了,中国历史上,听信谗言,杀害忠良的事儿太多了。你要是听信谗言,你手下就不会有忠臣。嬴政说这条我们姑且不问,有人举报你,说你是监门人的孩子,有盗窃罪的案底,在赵国被驱逐过,有这事儿吗?姚贾说不错啊,但是历史上建功立业的,像我这样的人不是太多了吗?帮助周文王的姜子牙,当年在齐国不是一个被驱逐的人吗?还有帮助齐桓公称霸的管仲是个商人,商人按照中国古代的看法,士农工商四级,商人是最末流的一级。管仲是个商人,出身不好,但是齐桓公不是重用他,最后称霸天下了吗?我们再说秦穆公时的百里奚,是用五张羊皮换来的一个人,但是百里奚帮助秦穆公,这些人哪一个是出身高门贵族的,但这些人帮助自己的国君不都是成就了霸业吗?如果你用人要讲出身,要用高士,我也可以举几个例子。有一个高士,商朝人叫卞随,当商汤讨伐夏桀的时候找他去商量。他觉得找他商量灭掉一个君主是一种耻辱,然后卞随就投水而死。这可是个高士,你能用吗?还有一个夏朝人叫务光,商汤灭夏桀后,据说商汤想把君位让给务光。务光不干,自沉于庐水之中,这又是个高士,都是出身高贵,德行操守很高尚的人,他愿意为你服务吗?你现在是用人,用这个人的才,不是衡量他的道德水准和家庭出身。家庭出身再高贵的人,如果没有功劳,也不能赏他,秦王嬴政一听有道理,就不再追究了。但是姚贾下来一打听,是韩非告了他,就恨死韩非了,所以第四个人,姚贾也被卷进来了。李斯和韩非过去有灭韩和存韩的斗争,现在又卷进来一个姚贾。姚贾是为秦国立过功的人,受到了韩非的指责,再加上嬴政的问责,所以姚贾和李斯联手就告韩非。说韩非这个人是韩国的公子,一定不会帮助秦国的,这是人性决定的。如果大王不用这个人的话,一定不要久留他,更不要放了他,一定要除掉,否则是秦国的祸害。嬴政听了这话,就把韩非投入监狱。李斯这个时候是廷尉,就给韩非送了毒药,韩非就在狱里自杀了。韩非之死实际上是卷入了嬴政,李斯,姚贾关于统一天下这个通天大计的制定之中。
上一集我们简单提到了韩非之死,其实韩非之死牵涉到四个人,这四个人都有责任。我们先说李斯,上一集我们讲过,这里只说一句,李斯坚决主张杀韩非,主要的原因是李斯认为韩非在阻挡秦国统一六国的通天大计的制定,是个灭六国的障碍,必须要除掉,这是李斯的看法。姚贾呢,也主张杀韩非,但是姚贾主张杀韩非就有两点原因了。第一,私恨,姚贾为秦国立功回来,被韩非举报三大罪状,私恨是有的。但是我们也要看到,毕竟姚贾主张的,用金钱作为统一六国的一种武器,而且姚贾做得很漂亮,确实摆平了四个国家,看来姚贾主张杀韩非,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因为姚贾认为韩非妨碍了秦国统一天下。这两个原因都有。那么嬴政对韩非之死有没有责任呢?有,而且责任很大,我们想想,一开始最早欣赏韩非的是嬴政;韩非上书,把上书发给朝臣的是嬴政;批准李斯和姚贾建议,逮捕韩非入狱的是嬴政。虽然韩非之死,并不是嬴政直接下手,是李斯送的毒药,韩非又没有办法告状,只有自杀,但是不要忘了一点,就是韩非死了以后,嬴政并没有追究韩非之死的责任。嬴政如果要去查,谁害死了韩非,一追就追到李斯头上。他作为一个最高统治者,不追究责任的本身就等于他默认。当然,他最后想赦免韩非,但是,从前面讲得来看,嬴政是同意杀韩非的。为什么后来又要赦免韩非,是不是有些矛盾呢?很好解释,嬴政欣赏韩非的法家思想,欣赏韩非的文笔犀利,欣赏韩非的才华。但是嬴政不同意韩非的政治主张,在灭韩和存韩的问题上,嬴政是站在李斯一边的,在用军事手段和金钱手段上,嬴政是赞成姚贾的意见的。也就是说,嬴政在通天大计的制定上,和李斯,姚贾是站在一边的。作为个人来说,他欣赏韩非的思想和才华,作为国家利益的代表者来说,他是主张杀韩非的。那么,韩非对自己的死有没有责任呢?有,而且也很大。韩非提出存韩亡赵,是为了给韩国争取时间,韩非反对李斯灭韩是为了韩国的安危,他不顾自己的安危,给秦王嬴政上书,反对姚贾用金钱作武器,因为韩非看出来,钱这个东西,如果用在消灭六国的统一之战中间,可能把许多国家的人收买掉。我们以后会讲嬴政用金钱收买了六国的很多重臣,楚国,齐国,赵国都出现了奸臣受贿,然后陷害忠良的事情,最后导致这些国家亡国,原因就出在嬴政用金钱作为灭六国的第二手。韩非深深知道这一点是危害很大的,所以韩非不顾个人安危,反对姚贾的做法。在这个问题上,可以说他作为一个韩国的使者来到秦国,深深地卷入了秦国一个国家大政的制定之中,显得有些不自量力。但是韩非的不自量力让我们看到了韩非一种内在的精神,就是韩非为了韩国的存亡,不惜个人生命,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让后人非常感动。韩非对故国的感情非常让人感动。韩非明明知道不能阻挡秦国灭亡韩国,但还是要竭尽全力保护自己的故国。他许多的作为,跟我们大家非常熟悉的楚国的屈原不惜自己沉江是一样的。所以韩非之死,让我们感受到了一种精神的存在,一种人格力量的存在。所以作为个人来说,韩非是失败了,但是韩非用自己的死,为自己故国的存在作了最后的努力。秦王嬴政统一天下,大计就是在嬴政,李斯,姚贾和韩非的斗争中逐步形成的,最终达成了三点共识。第一,立即发动对六国的统一战争;第二,首要的目标锁定韩国;第三,军事力量和金钱手段双管齐下。以上我们就讲完了秦始皇的前十二集。这十二集我们讲了一个问题,就是秦国的崛起,下面我们要讲的就是第二个部分,叫横扫六合。那么秦王嬴政锁定的第一个目标是怎样灭亡的呢,我们下次再讲,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