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瀚岳国学馆王立群读《史记》之秦始皇→王立群读史记之秦始皇19:邯郸之战

王立群读史记之秦始皇19:邯郸之战

来源:百家讲坛 作者:王立群 点击:240
部分文章通过图片转成文字,会有一些错别字,望知晓。

内容简介

长平之战结束以后,秦军主将白起下令,分兵两路进攻赵国的都城邯郸。同时,白起返回秦国,向秦昭襄王报告,要求增粮灭赵。但秦昭襄王最后给他的命令是撤兵。撤兵以后,休整了几个月,再让秦兵去围邯郸,但是这时候,最好的时机已经过去了,结果秦兵在邯郸兵败。那么邯郸之战的具体是怎样的呢?

全文

解说:战国后期,秦王嬴政横扫六国,统一天下,建立了大一统的王朝,成为名副其实的千古一帝。但是这赫赫伟业,并非一代之功,在他的曾祖父昭襄王时期,秦国和赵国在长平爆发一场战争,已经使得赵国元气大伤,从此一蹶不振,失去了和秦国争雄天下的资本,这为嬴政将来统一六国扫清了一个障碍。而秦昭襄王,在长平之战获胜后,接着进攻赵国的都城邯郸,秦赵之间又爆发了邯郸之战。邯郸之战可以说是赵国生死存亡的保卫战,而成语“窃符救赵”,“毛遂自荐”,“脱颖而出”等都和这场战争有关。在这场战争中,秦昭襄王为什么没能抓住赵国元气大伤的大好机会,趁赵国国力虚弱一举把赵国灭掉,而要把这个任务留给他的曾孙嬴政呢?

长平之战结束后,秦将白起下令,分兵两路,进攻赵国都城邯郸。同时白起返回秦国,向昭襄王报告,要求增粮灭赵。他提出两个理由,一是赵军主力被全部歼灭,二是赵国民心极端不稳。这时候,如果我们进攻邯郸,可一举拿下。报告交上去以后,秦昭襄王实际上内心很矛盾,我们叫主疑,国君有些担心。主要原因就是长平之战虽然消灭了赵国45万生力军,但是自古以来,杀敌三千,自损八百,长平之战秦军自己也死伤过半,国内空虚,昭襄王这个时候对打不打是心存疑虑的。另外赵国长平之战后,紧接着就要面临邯郸保卫战,赵国君臣极度恐慌,在这样的情况下,赵国就派一个重要的使者到秦国游说,游说的对象是秦国的丞相范睢。范睢和白起之间是有矛盾的,矛盾的原因是因为白起是由原来的相国魏冉提拔的,而范睢是赶走了魏冉接替了相国的职务,所以他对白起本来就心存戒备。赵国的使者找到范睢,讲了两条理由,这两条理由让范睢就觉得不能马上灭赵。第一,白起压范睢,说白起现在是南破楚国,北灭赵国,如果白起把邯郸拿下,赵国就灭了。白起前几年带了几万军队破了楚国,现在再灭了赵国,那白起的功劳就太大了。中国古代我们讲,周公,召公,这些人的功劳和白起相比,都赶不过。如果赵国被灭,白起的功劳应当是秦国第一,他的职务,应该给三公的爵位。这样一来范睢虽然是丞相,也得屈居白起之下,你即使不愿意,也不得不承认,白起的功劳盖过你,这就叫白起压范睢。这是利用了秦国将相之间的矛盾游说范睢,这时第一条。第二条,得地不得民。秦国是不得民心的一个国家,前些年,秦国攻战上党郡的时候,上党郡的老百姓本来是韩国的,秦国一去以后,都逃到赵国去了。假如现在白起把赵国灭了,赵国的老百姓,北边的逃燕国,东边的逃齐国,南边的逃魏国,你将来占了赵国的土地以后,一个百姓也得不到。这两条理由,特别是第一条,让范睢就动了心。范睢觉得不能让白起的功劳比自己还大,不能让白起的位置在自己之上,所以范睢这个时候就向秦昭襄王说了,当然他不能说内心的真实想法,他说秦军在长平之战中已经非常疲劳了,我们应当休整,允许赵国割地求和。其实真实的目的,他没有讲,而这个说法刚好迎合了秦昭襄王心中的疑虑,这个叫丞相进谗言,我们叫相谗。另一个问题,就是秦国攻打邯郸的时候,白起有病了,不能出征,就派了一个大将,叫王陵,去攻打邯郸。王陵打得不顺手,就想用白起,白起不干。因为白起当时就主张长平之战结束后,立即攻打邯郸。结果昭襄王最后给他的命令是撤兵,撤兵以后,休整了几个月,再去攻打邯郸。白起说根本打不赢,所以白起不出征。白起讲了四点理由,他说不是我不打,我有理由。第一,诸侯救兵将至,诸侯的救兵快来了。第二,自身伤亡过多,秦军伤亡很厉害。第三,赵国殊死抵抗,你现在是打人家的都城,赵国的老百姓,他们的子弟在长平被活埋了45万,老百姓能让秦军打进去吗?第四,内外受敌,如果我们包围邯郸,诸侯的救兵到了,内外交加,我们肯定打不赢。所以这一仗就在邯郸城下僵持住了,秦国打不下来。

这个时候,赵国采取了三条办法。第一,全民总动员;第二,向魏国求救兵;第三,向楚国求救兵。先讲向魏国求救兵,赵国和魏国非常近,怎么向魏国求救呢?这里面有一个机缘,赵国这时候重要的一个人物,是平原君赵胜,他的夫人是魏国信陵君的姐姐,所以他就写信要求来帮助他。魏国就立即派了一个大将叫晋鄙,带了十万军队去援救赵国。秦昭襄王看到魏国的援军已到,就立即给魏王捎了个口信,说我打赵国,旦暮之间就能打下来,谁如果敢援助赵国,那么我拿下赵国以后,一定要移兵把他灭了。这把魏王给吓了,魏王就让晋鄙的军队停在边境,名义上是救赵,实际上是观望。同时魏王还派了一个将军潜入到邯郸城,劝赵王,说秦国为什么打你呢?他说秦和齐两国当年都曾经称帝,我们知道周代最高的天子称王,诸侯本来称公称侯,后来改为称王,而秦和齐两国曾经称帝,后来又撤消了。现在齐国已经衰落,不可能称帝,唯独能称帝的是秦国。秦国打你主要的原因,是想让赵国带头尊秦为帝,你只要尊秦为帝,秦国就不打你了。这时候赵王和主政的平原君非常犹豫,恰恰这个时候,齐国有一个人来到邯郸,这个人是一个非常有名的义士,叫鲁仲连。他听说这个消息以后,通过平原君见到魏国这个将军,他说尊秦为帝绝不可取。他说你们魏王派你来,让赵国率先尊秦为帝,是因为他不了解这样做的危害。魏国的将军就问,尊秦为帝有什么危害?两条,一旦秦国国君称帝,他可以任意撤换你魏国的大臣,把他讨厌的撤了,安上他喜欢的,那你魏国的大臣不是由魏王来任命,而是由秦国的国君任命,魏王能受得了吗?秦国一称帝,秦国的这个帝,就可以把它秦国的那些女人送到赵国国君身边当嫔妃,这些人叫“女特警”,将来赵王身边都是秦国派来的间谍之花,你想想赵王的日子怎么过?这一说这个人就觉得不能尊秦称帝了,同时这个时候,信陵君在魏国内部积极开展活动,想游说魏王发兵,但是魏王害怕不敢发兵,信陵君没有办法,只好带着手下三千门客,决心和秦军作最后的拼死之战。他走到魏国的国都大梁,就是今天开封的易门,拜见了他的一个好友侯生。他说我现在决心带着我的门客和秦国决一死战,侯生很冷淡,说公子好自为之,我年老了,恕不远送。信陵君走过以后,觉得心里特别别扭,他说平时我对侯生这个人非常好,现在我这一去就无回了,侯生竟然没有一句话送我,是不是我有什么地方。走了十几里地,又拐回来见侯生。侯生一见信陵君回来,就笑了,说我知道你一定要回来。他说我认为你现在去是毫无价值的,不可能成功,当今的要务,你要想办法,把魏王的兵符偷出来,这就是中国历史上非常有名的信陵君窃符救赵。而能够出入魏王卧室,偷出来兵符的,只有魏王最宠信的一个女子,叫做如姬。如姬的父亲当年被人杀了,魏王想替她报仇没报了,是你信陵君把她的仇人杀了,所以,如姬非常感激你。如果你找到如姬,如姬能把这个兵符偷出来,你就可以调动晋鄙的十万大军去救赵了。信陵君就立即去找如姬,如姬很顺利的就把兵符偷出来了。战国时期的兵符,一般是虎形的,一劈两半,这两个合起来,合了,军队就能够调动。魏王手里的一半兵符,另一半在前敌总指挥晋鄙手里。信陵君拿到兵符以后,在此去见侯生,侯生说,你这一去,就有可能成功了,不过你要记住,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如果晋鄙不把兵权交给你,再向魏王请示,你就危险了,所以你应当带一个人。我有一个朋友,是个卖肉的,屠夫,你带在身边。如果晋鄙交出兵权万事皆休,如果不交,就让他把晋鄙杀了,把兵权夺过来。这个人是个大力士,袖子里装了一个大铁锤,40斤重,这个也很奇特,40斤能放在袖子里,这个袖子肯定要比现在的宽大。所以,信陵君就带着这个杀猪的过去了,到那儿一合兵符,兵符相符,晋鄙怀疑不交兵权,说我还要向魏王请示,杀猪的就下手了,把晋鄙杀了把兵权夺了。夺了兵权以后,信陵君很有办法,他下了三条命令:第一,父子俩个人同在军中的,父亲回家;兄弟两个人同在军中的,哥哥回家;独生子女在军中的,立马回家。这一下子走了两万,剩下八万,但这八万人可以说群情振奋,可以说是八万精兵。

信陵君带着这八万精兵能解邯郸之围吗?我们刚才交待过,赵国这时候是三条对策,一个是城中死守,一个是搬魏国救兵,魏国的救兵现在来了,还有一条是搬楚国救兵,怎么办呢?平原君搬魏兵是写信去,搬楚兵是亲自出马,他在手下的门客中,想找20名随从,挑了十九个,挑不出来了。这时候有一个人,自我推荐,这个人叫毛遂。我们都知道毛遂自荐,毛遂就说,你挑了19个,缺一个,这一个由我来补齐。平原君不认识他,说先生在我门下几年,毛遂说,三年了。平原君说,我听说君子处世,就好像锥子放在布袋中,会脱颖而出,你在我门下三年,我没听说过你,看来你没什么本事吧。毛遂说,我最可惜的是,没人把我放到布袋里面,你今天把我放在你的布袋里面,我就能脱颖而出。平原君反正也找不到人,有这么一个愿意去的,走吧。到了楚国,就和楚王商谈合纵派兵的事儿,从早晨谈到吃午饭,谈不下来。毛遂一看,谈到什么时间啊,就上去了,带剑上去了。说这件事,两句话就能说清楚,从早晨谈到中午都谈不成,为什么?楚王不认识他,就问,这位是什么人?平原君说是我的门客毛遂。一说是门客,楚王的脸就变了,你给我滚下去,我和你的主人谈判,你算什么东西。毛遂挨了楚王一顿骂,不卑不亢,说了几句话,你之所以敢喝斥我,是因为你依仗着你在楚国人多势众,我们就是来了一个主人,20个随从,你们楚国这么多人,所以你敢喝斥我。但是你别忘了,你人多没有用,远水不救近火,十步之内,我就能取你的首级,因为,现在我离你最近,“王之命,悬于遂之手”,你的命,实际上在我毛遂手里,我随时可以把你杀了。我不杀你,为什么?我告诉你,合纵不光是救赵,也是为了你楚国。你想几年前,秦国派了一个白起,白起是一个很不起眼的年轻将领,带了几万人,第一仗,就把你楚国的都城烧了,第二仗,就把楚国国君的王陵毁了,第三仗就把楚国先王的祖坟侮辱了。我是赵国人,你楚国丢人丢到这个份上,我都感到羞愧,不知道你这个楚王心里如何感受。这番话说得楚王哑口无言,因为楚国在此之前确实因为白起的进攻,蒙受了极大的耻辱,所以毛遂这番话一说,楚王就立即下定决心,跟平原君歃血为盟,决定出兵救赵,让春申君带楚国的大兵,去援救邯郸,这样,两路大军都来了。信陵君是窃符救赵,春申君是带着楚国的大军到来。

当然,从楚国也好,从魏国也好,他们的救兵走到邯郸都有一个时间,不能马上就到。在这种情况下,赵国都城邯郸实际上已经很危急了,邯郸城内已经拿人的骨头当柴烧了,易子而食,没有吃的,又不忍心杀自己的孩子,两家交换,我杀你家的儿子,你杀我家的儿子,到了这样一个绝境。这时候,魏楚两国的援军还没有到,邯郸城已经危在旦夕,这时候又发生了一件事,就是邯郸宾馆里面,有一个官员的孩子叫李谈。这个人去见平原君,说邯郸城一幅惨象,你平原君家里,你的侍妾就好几百人,穿的绫罗绸缎,肉菜吃不完扔掉,而老百姓已经到了易子而食的状况,如果邯郸被秦军攻破了,你还能享受这个荣华富贵吗?如果保住邯郸,你还担心你的家园里没有女人,没有财宝吗?现在最重要的是两件事,第一,你把你夫人以下的人员全部编进军队里,帮助守城。第二,散家财,招募勇士。平原君听说以后,很受启发,就把整个家财全部散了,招募赵国都城的勇士,用重金招买了三千敢死队。这三千敢死队在李谈的带领下,杀出邯郸,冲向秦军,和秦军同归于尽。我们都知道活的不跟死的斗,一个人要是玩命的话是很厉害的。所以三千人杀过去,李谈是战死了,但是秦军也因为这一冲后退三十里。这三十里最重要的是给邯郸赢得了时间,这样信陵君的军队到了,春申君的军队到了,两方面的军队攻打秦军。而秦军已经攻城攻了很长时间,疲惫不堪,楚国和魏国的军队没有经过战斗,是生力军,内外夹击,一下子把秦军打得大败。秦国有一个将领,叫郑安平,是范睢最亲信的人,是把范睢从魏国用车带出来的那个人。他是一个对范睢有功劳,有恩德的人。结果,这个郑安平被范睢派到邯郸前线,在联军夹击之下,这个郑安平最后无奈,带领两万秦军投降,这在秦军军事史上很少出现,可见邯郸之战,以赵国的全胜而结束了。

那这里面就有一个问题了,赵国在长平之战损失45万人,紧接着邯郸保卫战,为什么能反败为胜呢?大体上有这么几个原因。第一,哀兵必胜,赵国在长平之战后,主力全部被歼灭了,我们称之为哀兵,整个邯郸的军民是众志成城,殊死抵抗。这样的军队,你很难把他打败。第二,秦军混乱,秦军本身很乱,先想派白起,白起有病,派王陵,王陵打了败仗,再派白起,白起不干,再换将领,换了几次,秦军本身指挥就整个混乱了。第三,合纵成功,这一次邯郸即将被秦国攻下,赵国,魏国,楚国,三国结成了生死同盟,以三国合纵之军,对付秦国一国之军,最后是打败了秦军,这是战国后期,非常有名的一次合纵之战。所以,长平之战以后,秦军并没有一鼓作气拿下赵国都城邯郸,当然这里面有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秦昭襄王没有听白起的意见,白起主张立即攻打邯郸,他是休整了几个月再去打,赵国已经缓过气了,所以,没有拿下来。如果秦昭襄王听了白起的意见,一鼓作气,在长平之战以后,去攻邯郸的话,邯郸是很难守得住的。所以说,赵国的灭亡,应该是在秦昭襄王这时候就应该灭的,结果缓了这几个月,时局发生变化,没有完成,灭赵的任务留给了他的曾孙秦王嬴政。那么嬴政是怎么样没掉赵国的呢?请大家继续关注赵国的命运,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