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群读史记之秦始皇20:赵国之亡
内容简介
当嬴政派出的大将王翦用反间计拿下李牧时,赵国已经不堪一击。秦赵两国多次交锋,到最后秦国灭赵国时是那么的轻而易举。秦国为什么能灭掉赵国?一个反间计就能摧毁赵国吗?让我们转换下视线,赵国自公元前403年立国到公元前228年灭亡,历经了一百六十多年。它曾在今天的河北、山西交界之地创造了辉煌的历史和文化。在赵国的历史上,也出现了后世传诵的成语典故,如“围魏救赵”、“窃符救赵”、“完璧归赵”等等,赵国为战国时代的中华文明发展做出了独特的贡献。但是最终赵国成为了秦国口中的猎物。
全文
解说:秦王嬴政在实施灭韩计划的同时,也把目标对准了赵国。赵国自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以来,一直是军事上比较强大的国家。秦国曾多次对赵国进行过打击,其中规模最大的就是长平之战和邯郸之战。长平之战损失赵国四十万大军,邯郸之战赵国军民同仇敌忾,共赴国难,终于使赵国的都城邯郸得以保存。两场大战使赵国元气大伤,一蹶不振,秦灭赵国已经是指日可待。可是就是在这种情况下,秦国还是花了将近六年的时间,才最终拿下赵国。这是因为赵国还有一支精锐之师,它的存在抵挡了秦国进攻的步伐,成为秦灭赵国最大的障碍。那么,面对这支强大的军队,秦军是强行进攻,还是另有妙计?秦王嬴政会采用什么办法消灭赵国呢?
邯郸之战,由于赵国军民的殊死抵抗,和联军的到来,保住了赵国。但是它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赵国衰落的总趋势。到了公元前235年,赵国的最后一任国王,赵迁继位,这一年是秦王嬴政十二年。也就是说,嬴政在举行加冠礼,掌握秦国大权以后,已经是四年了。公元前234年,嬴政在处理完吕不韦以后,就派兵攻打赵国,这一仗杀了赵国十万士兵。这一仗可以说是长平之战以后,赵国兵力遭受的最严重的一次损失。我们知道长平之战,赵国的青壮年几乎全死光了,剩下来的是未成年人。而这个时候离长平之战只有27年,也就是说长平之战时期的儿童,刚刚成长起来,这一仗又死了十万。到了公元前233年,就是赵王迁继位以后,第二年嬴政就打他,杀了他十万。紧接着,第三年再派大军,从陕西的上党,反过来攻打赵国的都城邯郸,赵国再一次面临邯郸保卫战。而这个时候,赵国的国君赵迁,中用了一个将领,就是李牧。李牧非常有名,统率赵军大败秦军,这一仗打得非常漂亮。秦国攻打邯郸的,是一个重要将领,叫桓齮。桓齮这个人,大家都不熟悉,其实这个桓齮就是我们第一集讲的,《荆轲刺秦王》,荆轲带去的秦军将领的人头,那个将领叫樊於期。樊於期就是这个桓齮这一仗打败以后,桓齮回国,打了败仗是要处死的,所以桓齮就逃往了燕国,改名叫樊於期,这说明这一仗打得很漂亮,打得秦军主将畏罪潜逃,到了这个程度。那么李牧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为什么在赵国即将灭亡的时候,李牧还能领兵挂帅,把进犯赵国赌城的秦军给打败,最后打得秦军将领畏罪潜逃,这在赵国历史上是很罕见的。李牧实际上是赵国北部边疆的一个名将,长期驻守在赵国北疆的雁门郡。因为赵国北面和匈奴接壤,他是防备匈奴的一员大将。李牧守边有三大特点,第一,厚待将士;第二,细心防守;第三,决不出战。首先是厚待将士,李牧在边疆守边的时候,带的军队很多,每一天都要杀牛考上他的士兵,天天犒赏,这是第一条。第二条,他是精心,细心的防守,比如烽火台的位置,比如派出很多侦察兵,一发现敌情马上就得到消息。第三条就是绝不出战,李牧下达的命令中间,有一条很有名的话“有敢捕虏者,斩”,就是说,如果匈奴来了,谁敢出去和匈奴打,就杀谁,就是不能打。李牧就用这个办法,在雁门郡防守了很多年,匈奴每一次入侵,都占不到便宜。赵军虽然没有胜利,但是赵军每一次都没有损失。但是这三条给李牧带来一个绰号,说这个人是个胆小怕事的将领,不敢打仗。当将军的不敢打仗,都认为他是个怯战。赵王就批评他,训斥他,他也不改,最后赵王生气了,一怒之下,免了,换了新的将领。新的将领一去,匈奴就来打,一打就败,再打再败,几年下来损兵折将,边境地区所有的生产都无法进行了。最后赵王没有办法,还得请李牧出山,李牧请病假不干,赵王再三请他,他说了一句话,说你让我出去,行,我还是老办法,老三条。赵王说可以,只要你去。李牧去了以后,又是这一套,弄了许多年,匈奴人就是占不到便宜,这就是李牧的经历。在赵国邯郸保卫战最危急的时刻,开始的时候,赵王迁没有办法,就把李牧调过来了。所以李牧打了一仗,把桓齮打得畏罪潜逃。但是秦国对赵国的进攻并没有因为李牧而停止,赵王迁五年,赵国大地震,整个都城一片废墟。第二年,赵国又受到严重的灾害,闹饥荒。赵王迁七年,也就是公元前229年,秦王嬴政派大将王翦带领重兵攻打赵国,这时候赵国已经很危险了。赵王迁派两个人,带兵去防守。第一个是李牧,第二个是司马尚。这两个人挂帅一出征,王翦就知道这仗难打了,因为李牧很能打,而且从没有打过败仗。但是秦军很精明,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用反间计。王翦就派人带了重金跑到邯郸找赵王非常宠信的一个大臣,叫郭开。这个人是两朝元老,很受赵王信任。郭开收了重金以后,就在赵王迁面前说李牧的坏话,说李牧功劳太大了,现在已经要图谋造反了,要和秦军联手篡夺赵王王位,结果赵王迁相信了,就派人把李牧换下来。结果李牧抗命,不交兵权,然后,赵王迁就做了一个最糟糕的决定,把李牧秘密逮捕,然后秘密处死,然后把司马尚撤职。赵国最后阻挡秦国的一员大将李牧,没有死在秦军的刀剑之下,死于郭开之口,这等于是赵王迁自毁长城。杀了李牧三个月后,王翦攻破邯郸,俘虏赵王迁,赵王迁的太子赵嘉,逃到代地,七年后被秦将所杀。其实是在这一年,也就是公元前228年,李牧被杀以后,秦军攻破了邯郸,赵国实际上已经灭亡了。所以,赵国灭亡听起来,特别没有意思,一点儿劲儿都没有,不像什么长平之战,邯郸之战,有那么多有名的故事。它灭亡的时候很简单,这就有一个很大的问题,赵国是怎么样灭亡的,原因在哪里?
解说:赵国自公元前403年立国,到公元前228年灭亡,历经了一百六十多年。它曾在今天的河北,山西等交界地带创造了辉煌的历史和文化。在赵国历史上,也出现了后世传诵最广的成语典故,如“围魏救赵”,“窃符救赵”,“完璧归赵”等等。赵国为战国时期中华文化的发展做出了独特的贡献。但是最终赵国成为秦国口中的猎物,我们在谴责赵王迁的同时,也不应该忽略赵国其他一些国君犯下的错误。现在就让我们把眼光放远,看看赵国历史上其他国君都作了些什么,他们为嬴政灭赵提供了哪些可乘之机。
我总结了四点,第一点,用人失误;第二点,政治腐败;第三点,主次不分;第四点,疆域锐减。用人的失误,我们举两个例子,先说长平之战,长平之战发生在孝成王时期。韩国的上党郡,本来韩王下令要献给秦国,可是上党郡郡守非要把上党郡献给赵国。其实接受不接受上党郡是个重大问题,赵孝成王找谁商量呢?一个是他舅舅,一个是他弟弟。当然,他弟弟也很有名,就是平原君赵胜,同父异母的弟弟。这么大一件事,找家里人商量,廉颇呢?蔺相如呢?这么多重要的大臣,都不商量,只和他的亲属,公族商量,可以看出来他在用人上有重大失误。结果他舅舅和他弟弟意见不一致,他舅舅认为不能要他弟弟认为不要白不要。但是无论舅舅也好,弟弟也好,都犯了一个错误,就是没给赵孝成王讲清楚,接受上党郡意味着秦赵之间有一场大战,没有讲这一点。所以赵孝成王是既想要,又没有思想准备,在这种情况下,就轻易接受了上党郡,这是他一个重大的失误。还有赵国亡国时候的赵王迁,把李牧杀了,把司马尚撤了,换了两个,这两个人名字都不用提了,两个人换过去,三个月就灭了,这是第一点,用人失误。
第二点,政治腐败。我们再提一提刚才那个人,郭开。郭开这个人真厉害,毁了赵国两员大将,刚才我们讲了他怎么毁李牧,现在我们讲他怎么毁廉颇。廉颇是赵国名将,老将,经验丰富屡立战功。但是在赵悼襄王时代,长平之战已经证明了,就是撤了廉颇,用了赵括,最后导致45万大军兵败,事实证明廉颇是非常能打的。可是赵孝成王死了以后,赵悼襄王继位,就不信任廉颇了,就找人替掉他。廉颇也是不交兵权,把替他的人打跑了。把国君派的人打跑了,这是抗命,廉颇就逃到魏国去了。秦军知道廉颇逃走以后,连续攻打赵国。赵国受不了,又想起廉颇了,就找个人去看廉颇身体如何。这个关键时刻,郭开来了,郭开给使者一大批钱,说你千万别说廉颇身体好,使者心领神会,去见廉颇。见了廉颇以后,廉颇一顿饭吃了很多吃了几斤肉,几斤米,然后披挂上马,耍了一番,表示自己还不老,还能打。回来就向赵王报告,说廉颇虽老,但是饭量很大,但是接下来他说了两句非常要命的话,“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矣”,说他和我坐了一会,去了多次卫生间。人老了,不中用,总往卫生间跑。赵王一听,廉颇老了,不用了。这个郭开毁了两员大将。我们经常说,战国有四大名将,秦国是白起,王翦;赵国是廉颇,李牧,两大名将都毁在郭开一个人嘴里,你看他有多厉害,所以我说有些人的嘴,胜过百万雄师。发生这种事情,我们可以想象,这个国君糊涂不糊涂。如果不是政治腐败,国君糊涂,怎么可能发生这样的事儿。
第三个原因,主次不分。赵国灭亡,除了秦以外,还有一个国家起了很大的作用,燕国。燕国是个弱国,但是,燕国在赵国灭亡问题中间发挥了很大作用。赵国其实到后期,正面受到秦国的连续进攻,背面燕国老是捅刀子,燕国不办好事,促使了赵国的灭亡。燕国在赵国北部,它的都城蓟,就是今天的北京,国土包括辽宁这一带,远离秦国。其实替燕国抵挡秦国的就是赵国,这两国国家唇齿相依。但是燕国却趁火打劫,我们举几个例子。赵孝成王十年,秦国攻占赵国二十多个县,杀死了9万赵军,赵国就派人和秦国打仗。燕国趁着秦赵大战,偷袭赵国,占了赵国一个县,赵和燕之间就结下了冤仇。赵孝成王十五年,燕国有一个丞相,出使赵国。他专门带了500金的重礼,送给赵王。回国以后,跟燕国的国王说,赵国的青壮年全部死在长平了,现在都是未成年人,趁这个机会赶快攻打赵国。燕王就和手下商量。有一个大臣叫乐间,坚决反对说赵国处于四战之地,非常善于打仗,不能打。燕王不服气,说我以多打少呢两个打一个行不行。乐间说不行。燕王赌气说,我五个打一个呢?乐间还是说不行。燕王大怒,大臣们都附和燕王,燕王就强行出兵,派了两路大军。一路是主战的丞相,一路是另一个统帅,结果,赵国派了一个廉颇,还派了一个大将迎战,把主战的丞相杀了,俘虏了另一路的将领,这是赵孝成王十五年,燕赵之间的一次大战,燕国大败。
赵孝成王十六年,赵孝成王派兵讨伐燕国,包围了燕国的都城。十七年,再次攻燕,十八年,又帮助魏国攻燕,连续打了四年。燕赵一打仗,秦国就坐收渔利,趁这个机会,把赵国在山西榆次的37个县全占了,而且攻占了赵国早期的都城晋阳,就是今天山西太原。通过这件事,我想讲一个问题,就是赵国在长平之战,邯郸之战以后,赵国的国君主次不分。赵国国君应该明白,它的主要敌人是秦国,而不是燕国。燕国如果偷袭,我们可以打一下,教训一下,但是不能盯住燕国。盯住燕国打了四年,秦国把山西全占了得不偿失。第一,失去了休养生息的时机,第二,失去了一个重要的盟友,而让秦国占了一个大便宜,这是它灭亡的第三个原因。
第四就是疆域锐减,我们知道一个国家最重要的就是国土,如果国土面积迅速减少,这个国家的综合国力一定会大大削弱。这个时期赵国的国土为什么会迅速减少呢?两方面原因,一是秦国攻占,二是以地封人。秦军攻占我们不说了,有一些土地是送人了,这个送人有三种情况,第一种情况,讨好秦国。吕不韦被封为文信侯的时候,赵国的国君竟然拿出赵国的一块土地,送给吕不韦,说这是你的食邑,想讨好吕不韦,通过吕不韦,减少秦国对赵国的军事进攻。这种方法决不可取,完全是一种短期效应,目光短浅。你的地给了秦国,只能使秦国更强大,这是一个原因。第二,封给有功之人,比如说信陵君,信陵君是魏国安厘王同父异母的弟弟,因为窃符救赵,回不了魏国,在赵国一住就是十年。赵国国君就拿出一大块地封给信陵君,作为一种报答,但是同时,自己的国土面积也在减少。而且给信陵君的是一个军事重镇,这是第二种情况。这两种情况已经有不妥当的地方了,最可惜的一种,第三种,以地换将,这种最可气。这是发生在赵孝成王元年,燕赵之间发生一场大战,赵孝成王想用齐国一个著名的将领,田单。田单在历史上,最有名的一个贡献,就是火牛阵大破燕军。田单是一员名将,但是他之所以不能列入战国四大名将,战国的名将,我们现在看,谁能跟秦国打,才能称得上是名将,互相之间打的,都是小菜。赵孝成王想请田单,他拿出济东三城,57个城市来换田单,这57个城市是赵国将士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竟然要献给齐国,让田单到赵国来挂帅,带领赵军和燕军打仗。赵国没有人吗?我们讲过赵国是名将辈出,不在四大名将之列的,还有赵括的父亲赵奢,赵奢就找到当时主政的平原君,赵惠文王的弟弟,问他,为什么拿这么多城市,去请一个齐国的将领,为什么不让我赵奢挂帅出征?我曾经逃难到过燕国,燕国的国君任命我为上谷郡太守,我对燕国的地形太熟悉了,田单都没有我熟悉。如果让我率领赵军,不到一百天,就可以摆平燕国。平原君无话可说,只能说我请示国君了,国君也答应了,您就别再提意见了,就让田单带兵吧。其实平原君这时候完全可以向赵王报告,改变意见,其实提出这个馊主意的就是平原君,如果再改,自己很没面子。但是没了面子,里子还在啊,里子是土地啊。现在面子保住了,里子丢了,就这,他都听不过去,最后还是请了田单。田单果然没有超出赵奢的预料,跟燕国打疲劳战,最后两国是筋疲力尽,田单走了,你说赵国能不灭亡吗?
我们讲了四方面的原因,归根结底,其实就是一个原因,赵国庸君多,庸主多。我们看,赵武灵王是兴业之主,赵惠文王是守业之主,赵孝成王是毁业之主,赵王迁是败业之主。四位国君,唯独赵武灵王。赵武灵王算明君吗?前半生算,后半生把自己饿死了。赵国可以说是最强的一个军事强国,我们讲了赵国灭亡的四大原因,归结起来就是一句话,庸君多,庸主多。从这个方面可以得出一个结论,秦始皇统一中国,两大原因造成,一方面是秦国的崛起,一方面是六国的衰亡,一上一下,一盛一衰,最终导致嬴政统一中国。赵国的灭亡是秦王嬴政统一中国的又一个战果,灭了赵国以后,秦王嬴政又会把目光锁定在哪个国家呢?请大家继续关注,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