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大年答对骂丁谓
宋朝工部侍郎杨大年长得挺精神,特别是他的胡子又密又长,都过了胸脯,真叫漂亮。 一天下了早朝,杨大年从皇宫里出来,正好碰上了丁谓。丁谓看着杨大年的那把长胡子,就跟他开玩笑说: 内翰拜时须扫地 内翰,就是翰林。意思是说,这个大胡子翰林,向皇上磕头下拜的时候,长胡子就跟笤帚似的直扫地。这个丁谓是个什么人呐他可是个大人物!丁谓和奸臣王钦若几个排挤抗辽宰相寇准,末了他当上
/duilian/coupletStory/show.asp?id=8 阅读:521 日期:2010/5/21
黄庭坚梳妆楼解嘲
有一次,北宋诗人黄庭坚(公元1045~1105年)来到小乔梳妆楼下,有人趋前一步,对黄庭坚道:“不久前,本地有位才女,新婚之夜,仿效苏小妹三难新郎之举,以此楼为题出一上联,要新郎对出下联,否则不准进入洞房。可那新郎却未能对出,竟至后来因此郁郁而死。我辈才疏学浅,也一直无以为对,今幸先生大驾光临,务请赐教,以开茅塞。”说罢吟出那句上联: 梳妆楼头,痴眼依依,痴情依依,有心
/duilian/coupletStory/show.asp?id=7 阅读:787 日期:2010/5/21
东坡讽“弄璋”成“弄獐”
璋,是古代一种贵重的玉器。在旧时代,人们往往以“弄璋”一词来表示对别人家生男孩子的祝贺。唐代玄宗时,以口蜜腹剑著称的奸相李林甫,有一次写信庆贺他的一位亲戚生了儿子,将“璋”字误写成“獐”,历来传为笑柄。宋代诗人苏东坡曾为此撰写一联加以讽刺: 甚欲去为汤饼客 惟愁错写弄獐书 把“弄璋”错写成“弄獐”,只能解释为玩弄“獐”这种野兽,意思差得远了,李林甫是该受讽刺的。
/duilian/coupletStory/show.asp?id=6 阅读:854 日期:2010/5/21
苏东坡题联戒和尚
有一天,宋代大文学家苏东坡到一座寺庙游览,听说这里和尚品行不端,心里有点不满。那和尚听说来了大名鼎鼎的苏东坡,就低头哈腰,毕恭毕敬,招待格外殷勤,又死皮赖脸地要求苏东坡题字留念。苏东坡握笔在手,疾书了一副对联: 日落香残,去了凡心一点 火尽炉寒,来把意马牢拴 和尚为了炫耀自己,把这对联悬于庙内楹柱上。一些文人看了捧腹大笑,和尚莫名其妙。原来这是一副谜联,上联含“
/duilian/coupletStory/show.asp?id=5 阅读:926 日期:2010/5/21
韩皛妙对解悬题
韩皛(公元844~914年)是唐朝著名诗人。某年秋日,韩皛外出访客,路经一书馆,因天色已晚,便投馆借宿。书馆的看守人庄三却劝阻:“不可,此馆仅供日间读书,夜间有鬼作怪。” 原来,这书馆有个教书先生,是屡科不第的寒儒。一日偶尔想起一个对子: 十五团圆呼半月 此上联的意思是每月十五月最圆,却称之“半月”,岂不矛盾众弟子都答对不上,便被老先生留下,各打20大板。有的家长来责询先
/duilian/coupletStory/show.asp?id=4 阅读:573 日期:2010/5/21
小孟郊巧对挫钦差
唐朝时候,武康县出了个才子叫孟郊。这个孟郊出身微贱,但读书用功,文才出众。 一年冬天,有个钦差大臣来到武康县了解民情。县太爷大摆宴席,为钦差大人接风。正当县太爷举杯说“请”,钦差大人点头应酬的辰光,身穿破烂绿色衣衫的小孟郊走了进来。县太爷一见很不高兴,眼珠一瞪喝道: “去去去,来了小叫花子,真扫雅兴。” 小孟郊气愤地顶了一句: “家贫人不平,离地三尺有神仙。”
/duilian/coupletStory/show.asp?id=3 阅读:581 日期:2010/5/19
小李白痛骂胡乡绅
那是公元715年春天,14岁的李白已在南浦(今万县)名扬全城。有位姓胡的乡绅不学无术,却爱附庸风雅,常常胡诌几句打油诗,俗不可耐。胡乡绅五十大寿之日,宴请全城富户名流,并请“神童”李白赴宴。 酒过三巡,胡乡绅虚情假意地对李白说:“久闻才华横溢,老夫有一上联,却苦于没有下联,今特请玉成。”说完,摇头晃脑地念道: 梁山栽大竹,无须淋水 梁山为今梁平县,“淋”是“邻”的谐音
/duilian/coupletStory/show.asp?id=2 阅读:717 日期:2010/5/19
诸葛亮对联气周瑜
传说,诸葛亮在江东与周瑜、鲁肃共商孙、刘两家联合破曹大计时,常与周瑜打一些笔墨官司。 那周瑜气度窄小,常常自命不凡,欲占高枝。有一次,他以诸葛夫人黄氏面丑为题,对诸葛亮吟道: 有目也是(目丑),无目也是丑,去掉(目丑)边目,加女便成妞,隆中女子生得丑,百里难挑一个妞 诸葛亮听罢略略一笑,即刻反唇相讥: 有木也是桥,无木也是乔,去掉桥边木,加女便成娇。江东美女数二
/duilian/coupletStory/show.asp?id=1 阅读:1312 日期:2010/4/20
名家对联故事排行
·郭沫若对联故事(27)
·苏东坡对联故事(24)
·纪晓岚对联故事(17)
·郑板桥对联故事(17)
·乾隆对联故事(16)
·朱元璋对联故事(16)
·毛泽东对联故事(13)
·何淡如对联故事(12)
·林则徐对联故事(12)
·唐伯虎对联故事(10)
·冯玉祥对联故事(9)
·刘师亮对联故事(9)
·解缙对联故事(7)
·李调元对联故事(7)
·周渔璜对联故事(7)
·朱德对联故事(6)
·蔡锷对联故事(5)
·黄庭坚对联故事(5)
·蒋介石对联故事(5)
·欧阳修对联故事(5)
·苏小妹对联故事(5)
·曹雪芹对联故事(4)
·金圣叹对联故事(4)
·李大钊对联故事(4)
·李东阳对联故事(4)
·李鸿章对联故事(4)
·梁章钜对联故事(4)
·陶行知对联故事(4)
·王安石对联故事(4)
·刘伯温对联故事(3)
·蒲松龄对联故事(3)
·王尔烈对联故事(3)
·苏东坡对联故事(24)
·纪晓岚对联故事(17)
·郑板桥对联故事(17)
·乾隆对联故事(16)
·朱元璋对联故事(16)
·毛泽东对联故事(13)
·何淡如对联故事(12)
·林则徐对联故事(12)
·唐伯虎对联故事(10)
·冯玉祥对联故事(9)
·刘师亮对联故事(9)
·解缙对联故事(7)
·李调元对联故事(7)
·周渔璜对联故事(7)
·朱德对联故事(6)
·蔡锷对联故事(5)
·黄庭坚对联故事(5)
·蒋介石对联故事(5)
·欧阳修对联故事(5)
·苏小妹对联故事(5)
·曹雪芹对联故事(4)
·金圣叹对联故事(4)
·李大钊对联故事(4)
·李东阳对联故事(4)
·李鸿章对联故事(4)
·梁章钜对联故事(4)
·陶行知对联故事(4)
·王安石对联故事(4)
·刘伯温对联故事(3)
·蒲松龄对联故事(3)
·王尔烈对联故事(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