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瀚岳国学馆昆曲昆曲知识→昆曲历史:九、幽兰溢香总在人间

昆曲历史:九、幽兰溢香总在人间

作者: 点击:397

文化部振兴昆剧指导委员会的成立

1984年9月,俞振飞上书中共中央,建议“国家定昆剧为重点保护的文化艺术”。1985年5月,上海昆剧团举行“上海昆剧精英展览演出”,显示了该团“七梁十柱”骨干演员的雄厚实力。7月,江苏省昆剧院参加西柏林地平线世界艺术节和意大利两个城市的世界艺术节,获得巨大成功,载誉归来。全国政协和中国剧协组织了盛大的欢迎活动,邀请他们为首都观众和中央领导作汇报演出。北京知名人士发起筹建中国昆剧研究会。8月,上海文艺界名流相继在《文艺报》、《文汇报》发表联名信呼吁《给昆曲吃偏饭》。昆曲艺术的成功实践再一次给舆论提供了依据,推动了形势的发展,在保护和振兴昆曲的热切的呼声中,10月,国家文化部及时签发了《关于保护和振兴昆剧的通知》,接着文化部艺术局在昆山召开全国昆剧院团长会议,研究保护和振兴昆剧的政策与措施。

1986年1月,国家“文化部振兴昆剧指导委员会”(简称“昆指会”)在上海成立,周巍峙为名誉主任,俞振飞为主任委员。“昆指会”确定在二三年内以抢救、继承昆曲传统剧目为工作重点,举办昆曲培训班,落实抢救、继承工作,并着手研究制定保护和振兴昆剧的若干特殊政策。

在建国后昆曲的发展进程中,1986年是继1956年之后显示昆曲蓬勃发展的又一个“昆曲年”。“昆指会”成立之后,中国昆剧研究会于3月也在北京正式成立,各地的昆曲剧团进京祝贺演出,还召开了两次振兴昆剧座谈会,对昆曲界鼓舞很大。

“昆指会”按计划开办了两期昆曲培训班。第一期于1986年4月1日至5月10日集中在苏州开办,参加培训的有南昆、北昆、湘昆演员和少数乐队人员,共一百零八名,旁听生二十七名,学习三十四出传统折子戏。第二期采取分片举办方式,分上海、江苏、浙江、北京、湖南五片,先后于7月、8月、10月、12月分别进行,共学习传统折子戏七十二出。两期共传学折子戏一百零六出,六大昆剧院团参加培训者达三百五十人次。年事已高的南昆、北昆、湘昆的老艺人坚持授戏,培训班还进行了录音录像工作,抢救了一批几乎被湮没的有价值的剧目。

在全国文化界特别关注昆曲的形势下,昆曲院团不失时机,进行了几次重大的演出活动,展示昆曲艺术的魅力,进一步扩大昆曲的影响。1986年4、5月间,上海昆剧团赴四川成都、重庆进行交流演出,9月带了近六十个折子戏晋京汇报演出,受到首都观众的欢迎和文化部的嘉奖。5月,江苏省昆剧院赴日本东京、横滨、大阪、京都、名古屋等地演出,9、10月间又应邀参加法国巴黎秋季艺术节和西班牙马德里秋季艺术节,继1985年欧洲之行,又一次取得巨大成功,享誉世界,回国后应邀赴天津演出,轰动津门。

1986年11、12月纪念汤显祖逝世三百七十周年,北京举行张继青主演的昆曲影片《牡丹亭》首发式,南京公演石小梅、徐均秀主演的新编《还魂记》。最为隆重的是10月在杭州为纪念《十五贯》演出三十周年举行的“南北昆剧群英邀请演出”,全国七大昆曲院团选派最佳阵容参演,一百七十余人参加,演出六台三十出折子戏。主要演员有江苏的张继青、张寄蝶、林继凡,上海的华文漪、王芝泉、岳美提、梁谷音、蔡正仁、陈同申、蔡青霖,北京的洪雪飞、侯少奎、蔡瑶铣、周万江、韩建成,湖南的雷子文、张富光,苏州的尹建民、朱双元,浙江的汪世瑜、王奉梅、林为林、王世瑶,永嘉的周云娟、郑苏兰等一批著名的优秀中青年演员,年逾八五的俞振飞高唱一曲《八阳》,年近八旬的郑传鉴、包传铎等也分别演出《哭监》、《见都》。这次演出,名角多,行当齐,水平高,展现了新一代的艺术精华,可谓“荟昆界之精英,集幽兰之佳品”。演出期间,群情高涨,祝贺浙江昆剧团建团三十周年,祝贺王传淞八十大寿,“昆指会”嘉奖周传瑛、王传淞和浙江昆剧团在振兴昆剧事业中作出的卓越贡献。

1986年,南北昆剧院团还排演了三部新编大戏,有上海昆剧团根据莎士比亚《马克白》改编的《血手记》、江苏省昆剧院改编的《还魂记》、北方昆曲剧院新创作的《南唐遗事》。

中国戏剧最高级奖“梅花奖”,继1983年度第一届江苏张继青荣登榜首后,1984年度第二届北京洪雪飞、侯少奎,1985年度第三届浙江汪世瑜、林为林和上海梁谷音,接连获奖。1986年度第四届,十五名获奖者中昆曲演员占六名,他们是上海计镇华、华文漪、蔡正仁、岳美堤、王芝泉和江苏张寄蝶。合计四届获奖戏曲演员中,昆曲演员占四分之一强,一方面说明建国后培养的优秀青年戏曲演员中,昆曲出人才最多,另一方面也实际显示了历史悠久的昆曲艺术的魅力与价值。

1986年后的昆曲形势

1986年的“昆曲热”过后,昆曲进入了20世纪的最后十几年。这时期的特点是:在继续抢救、继承昆曲传统剧目的同时,昆曲新剧目的创作演出逐步提升艺术品位,继建国以来第一代演员成熟后出现第二代、第三代昆曲新秀,昆曲出访演出频繁,继续扩大在国际上的影响;面对转制时期的暂时困难,各院团励精图治,发挥优势,从实事做起,再度振兴昆曲;群众性的昆曲活动不断得到发展;香港、台湾地区逐步形成学习、传播昆曲的热潮。

1987年6月,“昆指会”在苏州举办第三期昆曲培训班,同时为“传字辈”名师录像。1988年4、5月和1989年4、5、6月,为昆曲大师俞振飞录像,录制《白罗衫·看状》、《琴挑》、《受吐》、《小宴惊变》、《拾画·叫画》、《连环记·小宴》、《书馆》,同时为郑传鉴录制《牧羊》、《寄子》。各地昆曲院团继续以不同的方式抢救、继承昆曲传统剧目。昆曲的传统折子戏,在清乾隆、嘉庆年间流行六百余折,“传字辈”演员能演的有四百余折,现在继承下来的有三百余折,显示了抢救、继承昆曲传统剧目工作的成效。

1986年以后,各地昆曲院团仍很重视昆曲新剧目的创作演出,这是改革、发展昆曲艺术的一种很重要的策略,新剧目不仅探索了现代舞台发展昆曲艺术的形式问题,而且力求从文学本质和艺术美学的意义上开掘人物的深层心理和剧作的意蕴。具有显著特点的新剧目有:湖南昆剧团的《一天太守》、《雾失楼台》,上海昆剧团的《长生殿》、《潘金莲》、《占花魁》、《新蝴蝶梦》、《司马相如》,江苏省昆剧院的《阎惜姣》、《血冤》、《桃花扇》、《看钱奴》,江苏省苏昆剧团的现代戏《都市寻梦》,浙江昆剧团和浙江京昆艺术剧院的《狮吼记》、《俊丑记》、《少年游》,北方昆曲剧院的《琵琶记》、《偶人记》,中国戏曲学院和永嘉昆剧传习所的《张协状元》等;还有上海昆剧团根据现代观众审美需求新编的神话剧《上灵山》、以汤显祖原著缩编为三十五出上中下三部的全本《牡丹亭》,北方昆曲剧院和上海昆剧团根据日本同名戏剧各自改编的《夕鹤》,江苏省苏昆剧团重新改编、突出官场斗争的《新十五贯》。

此时,建国后培养的第一代演员已经成为昆曲舞台的中坚,第二代、第三代演员也已形成了新的梯队,在舞台上,在历次会演中,在新剧目的演出中,他们脱颖而出,使昆曲舞台又呈现青春朝气。不少年轻的演员和他们的前辈同获梅花奖,有1987年度第五届的江苏石小梅、北京蔡瑶铣、浙江王奉梅,1989年度第七届的上海张静娴,1990年度第八届的江苏林继凡、胡锦芳、香港邓宛霞,1991年度第九届的江苏黄小午,1994年度第十二届的江苏王芳、浙江张志红、湖南张富光、北京杨凤一,1995年度第十三届的北京刘静,1996年度第十四届的浙江翁国生,1998年度第十六届的北京王振义,1999年度第十七届的北京史红梅等。这些优秀的青年演员各具风采,基础扎实,勤奋好学,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富有创造性,是跨世纪的一代新秀。

1986年以后的昆曲演出,除常规的巡演和新剧目的演出外,比较多的是各种类型的专场演出和出访演出。非常规演出之多,正说明昆曲艺术有其自身的特殊性,以及在经济体制转制时期进入市场的艰难;在转制时期更需要得到政府的保护与扶持。

这时期纪念艺术大师的专场演出有:1991年4月,昆曲大师俞振飞诞辰九十周年、舞台生涯七十周年纪念活动的祝贺演出,俞老最后一次粉墨登场演出《贩马记·团圆》,最后一次登台清唱《长生殿·定情》“下金堂”一曲。同年9月,侯玉山艺术生活八十五周年、马祥麟艺术生活七十周年纪念活动的庆贺演出。1994年7月纪念俞振飞逝世一周年,1995年11月纪念马祥麟逝世一周年,1997年11月纪念侯玉山逝世一周年,都举行了缅怀大师的专场演出。又有各昆曲院团的建团纪念的专场演出,如1990年1月湖南昆剧团建团三十周年,1996年10月江苏省苏昆剧团建团四十周年,1997年6月北方昆曲剧院建院四十周年,也都举行了庆贺演出。纪念大师和纪念建团的演出活动,体现了昆曲工作者对昆曲事业的热爱和昆曲艺术的生命力。直接展示昆曲艺术家的专场演出,则是一代艺术家向社会显示昆曲艺术的价值,期望全社会更多地关怀优秀的民族艺术。如1991年5月在杭州举行的汪世瑜专场,同年12月在长沙举行的张富光、罗艳专场,1992年4、5月在日本东京举行的梁谷音专场,1993年12月在上海举行的王芝泉专场,1994年6月在上海举行的张洵澎专场,同年9月在杭州举行的张世铮专场,1996年在上海举行的计镇华专场,1997年12月在苏州举行的新秀陶红珍专场。另外,还有各种会议、节庆活动和商业活动特邀的专场,昆曲艺术在社会各界受到了一定的青睐。

昆曲艺术虽不能以国内的市场演出作为主要的经营方式,但作为民族艺术的杰出代表,却受到海外的欢迎,昆曲院团与专家学者频繁出访演出与讲学,进一步扩大了昆曲艺术在国际上的影响,使越来越多的国际文化人士认识了昆曲的价值。

1987年6、7月间上海昆剧团访问美国旧金山与夏威夷;8月北方昆曲剧院洪雪飞、韩建成与北京的学者吴晓铃赴美国讲学与表演;8月至11月上海昆剧团赴英国及丹麦、瑞典,在三国二十三个城市巡演六十四场,首先在英国参加第四十一届爱丁堡戏剧节,演出《血手记》、《牡丹亭》和折子戏,最后在北爱尔兰参加贝尔法斯特戏剧节。1988年6月至8月北方昆曲剧院丛兆桓、秦肖玉应邀赴法国巴黎访问讲学,并参加法南古城阿维尼雍艺术节作讲学表演;9月上海昆剧团携新改编的《长生殿》,参加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缔结十周年访问演出,在东京、大阪、福冈等九城市演出二十四场,俞振飞在NHK电视台作了《梅兰芳与昆曲》的演讲;9、10月北方昆曲剧院组成中国少年艺术团,浙江昆剧团张志红、李公律、来国梁参加浙江省艺术代表团,双赴日本访问演出;11、12月浙江昆剧团汪世瑜应邀赴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讲学。1989年1月北方昆曲剧院蔡瑶铣应邀赴德国柏林艺术学院讲学;6、7月上海昆剧团赴美国,在洛杉矶、旧金山、纽约等地公演十九场;9月上海昆剧团梁谷音应国际戏剧家协会日本分会之邀赴日本,在东京、大阪、京都讲学表演; 11, 12月浙江昆剧团赴日本,参加杭州—岐阜姐妹城结交十周年庆贺。

1991年5、6月上海昆剧团赴日本,参加都民剧场创建四十五周年纪念,演出《潘金莲》、《新蝴蝶梦》和折子戏,方洋、张铭荣应邀在早稻田大学戏剧博物馆讲学。1992年7月北方昆曲剧院李梅应邀访问芬兰,在伊玛特拉市剧场讲学;9、10月北方昆曲剧院访问俄罗斯,在莫斯科、圣彼得堡、斯摩棱斯克演出《白蛇传》和折子戏;10月江苏省苏昆剧团应邀参加世界友好城市艺术节,赴日本金泽市演出九场折子戏。1993年11月上海昆剧团应邀赴新加坡参加亚洲艺术节,演出《血手记》、《玉簪记》和折子戏;12月江苏省昆剧院应邀赴韩国参加汉城音乐节,演出《朱买臣休妻》和折子戏,随行的丛兆桓在汉城中心艺术殿堂小剧场讲学。1995年6、7月北方昆曲剧院刘静应邀访间意大利,在罗马艺术学院、威尼斯艺术学院讲学表演;10、11月北方昆曲剧院应邀赴芬兰访问,演出《长生殿》和折子戏,在赫尔辛基、科伏拉、拉赫底等五城市演出七场。1996年5、6月上海昆剧团与北方昆曲剧院联合组团应邀赴日本,参加日本都民剧场五十周年庆贺,演出《夕鹤》、《千里送京娘》和折子戏三十场;6月中国戏曲学院《张协状元》剧组赴芬兰访问演出;12月北方昆曲剧院组团赴日本参加中国艺术节的演出。1997年上海昆剧团蔡正仁、梁谷音和京剧名角李炳淑应“华文漪昆剧研究学社”之邀赴美国,在洛杉矶西方学院剧场举行新春昆、京公演,其间蔡正仁、梁谷音、华文漪在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南加州大学、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波莫拿学院等处讲学表演;3月浙江昆剧团翁国生等应邀赴日本,参加岐阜市民会馆开馆三十周年纪念,与日本艺术家合作演出根据浙昆儿童剧《寻太阳》改编的音乐剧《金色的风》;5月江苏省昆剧院应邀出访芬兰,参加赫尔辛基亚洲艺术节,在亚历山大剧院演出《朱买臣休妻》和折子戏,胡锦芳作了讲学表演;同月,南京、上海的学者胡忌、叶长海、李晓应邀赴韩国,在中韩传统戏剧国际会议全南大学会场,胡、叶、李三位学者分别就昆曲梨园本、传统戏曲艺术特征、昆曲表演艺术与法则作了讲演。

这时期,昆曲的振兴活动分作两个阶段,即1986年成立的第一届“昆指会”时期和1995年成立的第二届“昆指会”以后。在这两个阶段中,中国昆剧研究会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第一届“昆指会”成立以后,曾办了三期昆曲培训班,在抢救传统剧目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在此基础上于1987年3月在苏州召开传统剧目加工整理问题座谈会,进一步研究了继承下来的传统剧目的表演质量;8月,文化部批发了《关于对昆曲艺术采取特殊保护政策的通知》;12月,在北京举行了全国昆剧抢救、继承剧目汇报演出,六大昆曲院团都作了精彩的汇报,演出七台二十八折戏,检阅了抢救、继承工作的成绩。

此后数年,“昆指会”的工作处于疲软状态,但振兴昆曲的活动仍在持续着。

如1989年上海昆剧团携《长生殿》、《潘金莲》进京参加第二届中国艺术节,转赴天津参加海河之秋艺术节,展示了改编古典名著的新成绩;1990年11月赴南京,在人民剧场演出《长生殿》、《潘金莲》、《新蝴蝶梦》,继续扩大成功改编古典名著的影响。1990年12月浙江昆剧研究会、浙江昆剧团、杭州市群众艺术馆和《戏文》杂志社联合召开了杭州昆剧研讨会,各地的专家、学者、演员参与了座谈,就昆曲的现状与措施作了研究探讨。1991年10月“昆指会”、上海昆剧团、长宁区教育局联合召开上海昆剧研讨会,着重讨论如何扩大昆曲观众的问题,六大昆曲院团联名发布《倡议书》,提出发展昆曲的六点建议。

1992年4月,文化部及江、浙、沪文化厅局在昆山举行“昆曲传习所成立七十周年纪念”,硕果仅存的八位“传字辈”艺术家,除邵传镛因健康原因未到会,沈传芷、倪传钺、郑传鉴、包传铎、王传蕖、姚传芗、吕传洪七位出席了大会,年寿最长的是八十七岁的沈传芷,最小的吕传洪也已七十七岁。继承发展昆曲艺术必须进一步落实特殊的保护措施。1993年4月中国昆剧研究会在苏州召开全国昆曲院团座谈会,鉴于目前保护措施并未到位的状况,阿甲、周巍峙、张庚、郭汉城、刘厚生、林默涵、吴雪、冯牧、曹禺等十五人联名向文化部发出支持昆曲事业的呼吁书;7月初,曹禺、林默涵、周巍峙、冯牧、陈荒煤、吴作人、张庚、阿甲、吴雪、刘厚生、郭汉城、赵寻等文化界名人联名上书中共中央,再次呼吁有关部门切实采取措施,及时救护昆曲艺术;7月17日病患中的昆曲大师俞振飞逝世,昆曲界沉浸在沉痛的悼念之中,也更坚定了继承发展昆曲事业的决心。

1994年6月,由文化部艺术局、中央电视台、中国昆剧研究会等十单位发起的“首届全国昆剧青年演员交流演出”,在北京人民剧场隆重举行,六大昆曲院团十八岁至三十五岁的青年演员九十六人,演出了六十四个折子戏,展现了昆曲接班人继承发展昆曲事业的精神风貌。大会进行了两次研讨会,讨论昆曲的现状与未来,评选出兰花最佳表演奖“幽兰十二枝”,他们是张富光、王芳、王振义、孔爱萍、史红梅、张志红、翁国生、柯军、刘静、张威、徐昀秀、程伟兵,兰花优秀表演奖和兰花表演奖各三十一人,兰花优秀新蕾奖七人,兰花新蕾奖六人。在昆曲处于艰难的背景下,青年演员的交流演出,给昆曲界带来了新的希望。

1995年8月,中国昆剧研究会常务理事会讨论了昆曲院团的振兴工作。文化部“昆指会”第二届委员会议也在北京召开,新任名誉主任万国权、周巍峙,主任潘震宙。会议讨论了今后五年的工作重点,订立了规划。著名昆曲演员张继青、侯少奎、计镇华、张铭荣、张静娴、蔡瑶铣、王奉梅、陶铁斧、王芳、陶红珍、张富光、罗艳等作了祝贺演出。经过一年准备,1996年9月,在北京举办了“全国昆剧新剧目观摩演出”,旨在落实文化部对昆曲“保护、继承、革新、发展”的新八字方针,展示新剧目和优秀人才,总结探索繁荣发展昆曲的经验与方向,培养与争取新观众。共演出九台大戏和祝贺演出的两台折子戏,有上海昆剧团的《司马相如》、《白蛇传》和一台折子戏(文化部特邀华文漪、张惠新与上昆合作),北方昆曲剧院的《偶人记》、《西厢记》和一台折子戏(文化部特邀顾铁华与北昆合作),浙江昆剧团的《少年游》,湖南昆剧团的《雾失楼台》,江苏省昆剧院的《桃花扇》、《绣襦记》,江苏省苏昆剧团的《都市寻梦》。其间,召开了振兴昆剧座谈会,顾铁华出资二百万元设立“顾铁华振兴昆曲基金”。这次活动以务实的精神、开放的姿态,取得了圆满的成功。

2000年3、4月,“首届中国昆剧艺术节”在昆山与苏州隆重举行,艺术节以展演昆曲古典名著、表彰优秀昆曲演员与研讨昆曲发展为主要内容,具有很大的广泛性与代表性。六大昆曲院团和永嘉昆曲传习所共展演了十台古典名剧,另有香港顾铁华振兴昆曲基金组织、台湾联合昆曲团以及日本国昆曲之友社祝贺演出多台折子戏。在演出中,有建国后培养的四代昆曲演员,其中包括著名的艺术家与崭露头角的新秀,还有苏昆第五代小兰花与昆山小昆班,可谓精英荟萃,五世同堂。展演的经典名剧,集中展示了昆曲深厚的文学底蕴,并具有鲜明的时代色彩和艺术风格。上海昆剧团的《牡丹亭》流丽华美;江苏省昆剧院的《桃花扇》意味绵长,《看钱奴》幽默诙谐;北方昆曲剧院的《琵琶记》深刻厚重;水嘉昆曲传习所的《张协状元》古朴精妙;浙江京昆剧院的《西园记》精致秀雅;湖南昆剧团的《荆钗记》质朴动人;江苏省苏昆剧团的苏剧《花魁记》细腻感人、昆剧《钗训记》原汁原味,《长生殿》雍容华贵。《花魁记》荣获演出特别奖,九台昆剧荣获优秀古典名剧展演奖。蔡正仁、计镇华、岳美堤、刘异龙、张静娴、石小梅、林继凡、蔡瑶铣、汪世瑜、王奉梅等二十四位演员获荣誉表演奖,王芳、李雪梅、王振义、张富光、柯军、陶铁斧等十六位演员获优秀表演奖。

自80年代以来,昆曲界已很重视昆曲的普及工作,进入90年代已得到很大发展。各地的曲社、联谊会与大学曲社长期不衰,吸收了不少青年曲友,学戏演戏,兴致很高;各地昆曲院团深入大学演出,昆曲演员辅导大中小学生学唱,这些免费演出与教唱活动,倍受欢迎。与此同时,昆曲的提高工作也进行了有益的尝试。1982年在苏州重建的“昆剧传习所”,成了专业工作者和业余爱好者的进修机构,在建所两年多时间内曾举办十一期学习班,进修人员达三百三十八人次。在因故暂停活动后,于1989年恢复运转,协助配合苏州大学创办了中文系1989级昆剧艺术本科班,学制四年,招生二十名,日本留学生一名,为培养昆剧高级艺术通才,部署了周备的教学计划,聘请昆曲艺术家和学者讲学,学员全面发展,还不时举行汇报演出,引起海内外学术界的关注与重视。

香港、台湾地区及海外的昆曲活动

香港观众在1961年俞振飞、言慧珠率上海戏曲学校京昆实验剧团赴港演出时,就观摩了刚出科的“昆大班”的演出,对上海的昆曲情有独钟。1983年上海昆剧团在香港参加“第八届亚洲艺术节”,俞振飞在香港中文大学作了演讲,曾掀起观众争看昆曲的热潮。

1986年以后,香港文化界人士和市民更加赏识昆曲和喜爱昆曲。1988年香港中文大学授予俞振飞荣誉博士衔。1989年底,国家文化部组织了六大昆曲院团的精英组成中国昆剧艺术团参加香港文化中心开幕典礼。自此以后,昆曲在香港的地位很快上升,应邀赴港演出与讲学的昆曲院团与演员日见频繁。重要的演出有:1994年3月,应香港市政总署之邀,北方昆曲剧院在香港大会堂演出了三场文武兼备的折子戏。1997年2、3月间,以江苏省昆剧院、上海昆剧团、北方昆曲剧院的精英组成的中国昆剧艺术团参加“香港艺术节”的演出。

昆曲在香港的两个重要的团体,也进行了演出与普及推广活动。

1986年,京昆名家邓宛霞等人组织香港京昆艺术协会,推广京昆艺术,该协会于1990年8月建立邓宛霞京昆剧团,举行建团首演,除京剧《大英杰烈》外,演出《贩马记》(特邀蔡正仁合作)、《白蛇传》、《长生殿·小宴》,新华社香港分社社长周南观看了演出。邓宛霞原是青年钢琴家,1983年到上海戏曲学校学戏,1985年5月拜俞振飞为师,经多年舞台实践,成了文武昆乱不挡的旦角演员。1990年12月,邓宛霞率团到北京参加“徽班进京二百周年纪念演出”,大获成功,荣获第八届梅花奖。1997年7月在香港大会堂音乐厅举行“回归演出”,主演《白蛇传》、《玉簪记·偷诗》,特邀蔡正仁、岳美缇配演,赢得了极大的声誉。

1988年,旅港京昆名票顾铁华创办中国传统戏曲艺术院,设京班与昆班,昆班聘请乐漪萍为教师,顾铁华任院长,不久活动暂歇。1991年初,“中华文化促进中心昆剧研究及推广小组”成立,公推姚德怀为昆剧小组主席。其主要工作是推广昆曲,举办昆曲讲座,研究昆曲,赞助昆曲演员学演昆曲。小组多次邀请昆曲艺术家举办了昆曲讲学活动,如1991年2月邀请汪世瑜、王奉梅、林为林,6月邀请岳美堤、张继青、姚继焜,1992年9月邀请郑传鉴。自1992年10月起,还定期举行拍曲活动,聘乐漪萍曲师主持。1993年2月起,还举办了“传字辈”昆曲艺术系列讲座,邀请姚传芗、张娴、王奉梅和乐漪萍讲演,还组织了“游江南看昆曲”的旅游活动,很受香港市民的欢迎。同年9月,在西河湾文娱中心剧场举行乐漪萍师生昆曲晚会,特邀上海昆剧团岳美缇、张静娴和香港顾铁华,同台演出了《游园惊梦》、《断桥》、《亭会》、《佳期》、《写状》等。1994年7月至9月,与浸会校外进修学院合办了昆曲艺术欣赏与学习讲座,邀请韩家鳌、王亨恺、周纯一、刘楚华、古兆申主讲。推广小组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台湾地区早期的昆曲活动以聚会拍曲为主要形式。1949年,昆曲家徐炎之、张善芗夫妇热心联络了散居四方的顾传玠、张元和夫妇和红豆馆主溥侗之子毓子山等人齐聚一堂,组成台湾第一个民间曲社,名之曰“昆曲同期”。他们定期唱曲,风雨无阻,注重培养青少年,指导大专院校学生唱曲。在他们的影响下,有的大学也组织了曲社。1953年,昆曲家夏焕新、焦承允、王鸿磐、张敬、汪经昌等人又发起组织曲社,1962年定名为“蓬瀛曲集”。后来得到学术界的赞助参与,并指导台湾师范大学曲社。他们多次举行讲座与昆曲晚会,推广昆曲艺术,除清唱外,还兼学身段。曲界称昆曲同期为“大同期”,蓬瀛曲集为“小同期”。1969年,台北“故宫博物院”与文化学院倡办中华昆曲研究所,吸收研究生研究昆曲,夏焕新任所长。

在徐炎之、张善芗夫妇的努力下,各大专院校昆曲社团纷纷成立,为台湾地区昆曲界注入了活力。很多大学生曲友毕业之后依旧对昆曲怀有浓厚的兴趣,定期参加曲会,协助徐师进行昆曲的普及教学活动。1987年8月徐师已年届九十,受业门生乃借为徐师作寿之机,成立了“水磨曲集”剧团。萧本耀任团长,陈彬任副团长,演员都是业余兼职的。《水磨缘起》说:“昆曲在台湾没有职业剧团,没有专业教师,惟赖一批批的业余爱好者出钱出力,将这项艺术延续下来,并予以推广。”“水磨曲集”剧团承继徐师之志,持续各大专院校的昆曲教学,定期举办清唱曲集和年度公演,演出以折子戏为主,也能演出大戏,如《牡丹亭》、《长生殿》、《朱买臣休妻》、《玉簪记》、《烂柯山》、《蝴蝶梦》等。在1988、1989年曾分别举办了两届全台昆曲清唱观摩大会,参加者达数百人。

两岸开放交流之后,昆曲院团、专家学者频繁与台湾地区学界互访,台湾地区的昆曲活动更为活跃。1990年7月,以曾永义、洪惟助二教授和贾馨园女士为首的“昆曲之旅”初访上海昆剧团,会晤俞振飞大师;1991年3月,洪惟助、贾馨园访问江苏省昆剧院、南京大学中文系及南京曲界;1992年2月,“昆曲之旅”再次来访,与苏州大学中文系昆曲班、苏州曲界、南京曲界联欢,观摩江苏省苏昆剧团、浙江昆剧团、上海昆剧团的演出;1992年8月,洪惟助一行三人访问湖南昆剧团。自1992年8月起,昆曲界人士开始访台,上海昆剧团的华文漪、计镇华、顾兆琪、张静娴、史洁华、蔡青霖应邀在曾永义、洪惟助主持的“昆曲传习班”教授昆曲;10月,台湾联合文学杂志社、台北戏剧院、复兴剧校、水磨曲集联合召开汤显祖与昆曲会议,上海戏剧学院余秋雨教授提出:“昆曲是中国传统戏剧学的最高范型”;10、11月,上海昆剧团应新象文教基金会之邀赴台,在台北、高雄、台中、台南等城市演出八场,演出大戏《长生殿》、《烂柯山》、《玉簪记》和折子戏等,反响强烈,台湾民众对自己民族的优秀古典艺术极为赞叹。1993年,南京大学吴新雷教授赴台出席红学会议之际,应邀在台北“中央大学”戏曲研究室和台北曲社“蓬瀛曲集”作了昆曲交流。

此后数年内,两岸的昆曲交流更显频繁,上海昆剧团、江苏省昆剧院、北方昆曲剧院的演员与乐队人员多次赴台进行昆曲教学活动。1997年5月,上海昆剧团帮助国光剧团排演了上海昆剧团的剧目《钗头凤》。浙江昆剧团、上海昆剧团、北方昆曲剧院相继应邀赴台演出。重要的一次演出是,1997年11、12月由上昆、浙昆、北昆、湘昆、苏昆联合组成的中国昆剧艺术团应邀在台北戏院演出十四场,昆曲的优雅精湛的表演,吸引了许多古典戏剧的爱好者,观众热烈,蔚为风潮。值得一提的是,2001年1月,由台湾地区昆曲界主办的“跨世纪千禧昆剧精英大汇展”在台北市新舞台开幕,参加演出的有上海昆剧团、江苏省昆剧院、浙江京昆艺术剧院、永嘉昆剧传习所、台湾联合剧团、台湾水磨曲集剧团,演出了《长生殿》、《牡丹亭》、《张协状元》、《看钱奴》、《渔家乐》、《窦娥冤》、《白蛇传》等二十四台大戏,盛况空前。

昆曲演员赴台教学昆曲,主要是在“昆曲传习班”。1991年,由曾永义、洪惟助两位教授主持,中华民族艺术基金会举办了“昆曲传习计划”,也称“昆曲传习班”,每届一年,旨在台湾地区传播昆曲艺术,培养表演和演奏人才。传习班开课讲解昆曲知识,聘请各地昆曲名家前来授课,学员出乎意外的踊跃。自第二届课程起,即1992年8月,开始聘请各昆曲院团名角赴台授课,使学员能亲炙名角之风采。昆曲传习班已举力·多届,其中第四届时还成立了昆曲业余剧团和师资培训小组,招考业精之学员,进行密集训练,数年来培训了许多昆曲人才和爱好者,使台湾地区昆曲界积蓄了发展昆曲艺术的后继人群。此外,专家学者和研究人员,也致力于传统昆曲艺术的研究与昆曲资料的收集整理保存工作,取得了不菲的成绩。与此相应,陆续出版了一些研究昆曲艺术的专题著作,并有大量的录音录像资料。

美国的老一代的华裔人士中原有热爱昆曲艺术的昆曲家,所以美国的昆曲活动起始也较早。1969年,旅美语言学家李方桂应夏威夷大学之聘,与夫人徐樱到檀香山定居。夏威夷大学中文系罗锦堂教授正讲授中国戏曲,请徐樱示范唱昆曲,引发了师生的兴趣,于是,李方桂与徐樱就成立曲社,后来就叫做“夏威夷昆曲研究社”。在李氏夫妇的主持下,曲社逐渐壮大,社员中有华人,也有美国人,校外的爱好者也可参加。后来到夏威夷的曲家张元和、张充和、孙天申也曾参与曲社活动。1985年因李氏迁居,曲社停息、。1981年,洛杉矶华侨文教中心成立了“美西昆曲研究社”,名誉社长为俞程竞英,社长为张厚衡,特聘张元和、金胡乔、梅瑞芳为顾问。该社为非营利性社团,组织曲友拍曲外,常为公众免费演出,1992年曾演出《白蛇传》,观众竟达千人之众。

1983年8月,夏威夷曲社李氏夫妇曾应吴晓铃教授之约抵达北京,先后到北方昆曲剧院、上海昆剧团、江苏省昆剧院观摩了洪雪飞主演的《长生殿》、俞振飞的《醉写》、王芝泉的《盗仙草》、刘异龙的《下山》、张继青的《痴梦》,兴奋不已。1986年12月旅美曲家张元和、张充和姐妹来北京参加“纪念汤显祖逝世三百七十周年”活动,欣赏了汪世瑜的《亭会》、《游园惊梦》、《拾画叫画》、《跪池》,十分惊喜新一代艺术家的优秀表演,姐妹俩也献演了《牡丹亭》。中国昆曲艺术的成就很快在旅美曲家和爱好者中传播开了。1988年,纽约成立了规模较大的“海外昆曲研究习社”,陈富烟任社长,特聘张充和为艺术总监。初期有社员三十余人,十年后发展到一百五十余人,散居各地,增聘尹继芳为副社长,协理社务。该曲社也时作公演。1989年6、7月,上海昆剧团应邀赴美国作民间交流演出,公演十九场,在华裔人士中得到很高的评价。1992年,加州洛杉矶成立了“华文漪昆剧研究学社”,社长为华文漪。该曲社也是非营利性的传习昆曲的组织,以教授和演出昆曲为业务,曾参加“洛杉矶艺术节”和“西班牙艺术节”的演出,也到各大学讲课表演昆曲,很受师生欢迎。旅美昆曲家的昆曲活动就此更为活跃地开展起来了。

1993年,旅美昆曲家的演出最多。1月,美华艺术协会,在纽约林肯艺术中心举办“中国城万岁艺术节”,华文漪、史洁华、黄正勤演出《游园惊梦》;4月,丕士大学邀请纽约海外昆曲研习社,在该校下城剧场举行首次大型昆曲公演,尹继芳导演,演出史洁华、蔡青霖的《秋江》、冯光宁、徐菊光的《游园》,张惠新、王泰琪的《长生殿·小宴》,史洁华、闻复林的《寄子》;5月,由同庆文化艺术中心主办、海外昆曲研习社和侨声音乐研究社协办的“中国传统戏曲节”,在纽约曼哈顿百老汇交响乐剧场公演昆曲折子戏;同月,美西昆曲研究社在洛杉矶华侨文教中心举行年度公演;6月,华盛顿举行的“海华文艺季”,纽约海外昆曲研习社演出了昆曲。而后几年中也有零星的几场昆曲演出。1997年2月,正当中国春节之时,华文漪昆剧研究学社邀请上海的蔡正仁、梁谷音、李炳淑到洛杉矶合作演出与讲学,使旅美的华裔人士与美国友人,在欣赏中国古典艺术的气氛中度过了中国人的节日。在美国的旅美华人的昆曲活动,既是一种文化传播,也是一种心理寄托,它已经从华人圈逐步走向当地社会,使更多的美国人了解和认识中国的古典艺术。

日本的昆曲活动是海外惟一的由外国人主持的。20世纪80年代,日本来中国留学的学生日渐增多,其中也有不少是来攻读中国古典文学和戏曲文学的,特别喜爱昆曲艺术;1986年江苏省昆剧院演出团赴日,由张继青主演的《朱买臣休妻》,其精湛的表演经NNK在黄金时间转播,可说是首次风靡了日本。接着,1987年9月上海昆剧团携新改编的《长生殿》赴日本九城市进行访问演出,在日本又引起了强烈反响。而后昆曲赴日演出逐渐增多,在日本学界与艺能界影响很大。日本的古典艺术与中国的古典艺术同属东方艺术美学范畴,所以日本民族比之于西方国家更容易接受中国的昆曲艺术。

1992年4月,‘日本昆剧之友社”在京都大学正式成立。由前东京大学中文科主任教授伊藤漱平任顾问,京都大学副教授赤松纪彦任社长,石井望任秘书长,办有社报《昆剧之友》。其《社章》说:“本社宗旨在于通过与中日两国的各社会团体合作,为保持、弘扬昆剧传统艺术做出积极的贡献。”该社成立时即有二十余位社员,以大学教授和研究生为主。顾问伊藤漱平是著名的红学家,社长赤松纪彦早在1984年留学中国南京大学,秘书长石井望时在中国苏州大学留学,女社员山田淳子、前田尚香、水野绿、周藤由纪子、松本由纪等在中国北京留学进修时,曾得到北方昆曲剧院马祥麟、张玉文的辅导。自1992年至1997年,“日本昆剧之友社”在北方昆曲剧院、上海昆剧团的协助下,曾假座北京国际俱乐部、上海昆剧团兰馨剧场等处进行了十余次的汇报演出,演出的剧目有《游园惊梦》、《琴挑》、《赠剑》、《思凡》、《断桥》、《贩马记·写状》等,社报《昆剧之友》也出刊了十八期。这一期间,该社还曾在南京、苏州观摩江苏省昆剧院、江苏省苏昆剧团的表演,与南京曲友联欢唱曲。1993年,石井望归国接任社长,社址迁至东京都。1996年由山田淳子接任社长,社址迁横滨。建社初期在中国的留学生、进修生已大多回国从事在日本的昆曲活动,期望中国的昆曲艺术能绵延在一衣带水的邻邦。

被评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2001年5月18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总部郑重宣布首批列入的世界“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中国昆曲艺术成为十九个“代表作”中四个被国际评审委员会一致通过的项目之一。中国昆曲的首批全票入选,意义十分重大:中国昆曲被世界承认,表明其艺术成就和文化价值已经超越了国界和民族,为全世界所认识和赏识,成为全人类的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2001年6月8日,国家文化部召开了保护和振兴昆曲艺术座谈会,要求文化部“昆指会”的成员和北京、上海、江苏、浙江、湖南等地的文化厅局、六大昆曲院团的有关负责人参加。座谈会围绕中国昆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首批世界“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的意义,如何进一步保护昆曲艺术,制订切实的具体措施,展开了讨论。文化部门的领导介绍了文化部拟定的《关于进一步保护和振兴昆曲艺术的意见》,并指出保护和振兴昆曲不能急功近利,要通过长期艰苦细致的工作,要在认真研究昆曲艺术的内涵和本质的基础上,把握好“保护、继承、创新、发展”八字方针的辩证关系,要保证现有昆曲院团相对独立的建制,保证投入,保证人才,制订切实可行的政策和措施。代表们就此提出建议:首先做好传承工作,对革新要采取审慎态度,注重发挥昆曲优势,培养并留住人才;要有长期稳定的扶持政策,完善修订《关于进一步保护和振兴昆曲艺术的意见》,加大投入,保证独立建制和必要条件,同时保护昆曲文物和历史资料。

中华民族文化的厚重积淀,孕育着昆曲艺术,无论文学、戏剧、音乐、美术、演艺都保留有深厚的古代文化的成份,就从戏剧表演而言,她具有中国戏曲的最完善的表演体系。对此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布的特大喜讯,各地文化部门的领导、专家学者、从业艺员都感到肩负着一种沉重使命感,应对昆曲事业的现状、昆曲艺术的内涵和本质保持清醒的认识,必须努力保护昆曲精华,继承昆曲传统,重视普及推广,永葆昆曲艺术美妙之青春。全国昆曲从业人员不足千人,在国际文化艺术界享有卓著声誉的“兰花”,作为中华民族理应在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两方面,继承、保护、培养好昆曲艺术,使幽兰溢香总在人间。

上一篇:[没有了]